迪王,“杀疯了”!

来源: 上观新闻
2024-06-03 03:18:09

  来源:中国证券报

  新能源汽车“一哥” 亮出最新成绩

  进入2024年,随着小米等“鲶鱼”加入造车大军,华为等大厂加快车型迭代,新能源汽车“战局”愈发胶着,各家车企纷纷使出“看家本领”,担心稍不留神就成了被拍在岸上的“前浪”。

  继一季度推出多款“电比油低”的荣耀版车型后,比亚迪于近期发布最新一代插混技术,搭载于两款新车上,配置更强、价格更低,被市场解读为插混市场的“大杀器”。

  把价格“打”下来

  在新能源汽车竞争激烈的当下,车企布局容错率较低。对于新入局者,需先找准市场定位、稳扎稳打,才能找到“立足之地”;对于老牌玩家,则要利用原有竞争优势保住基本盘,先“扎好马步”,才有更多“出拳空间”。

  “在智能电动网联汽车里,全世界No.1的卷王应该是比亚迪,因为它有超低成本。”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6月1日举行的2024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上说。

  垂直整合及规模化,使得比亚迪有了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比亚迪也借此不断强化“长板”。今年一季度,比亚迪密集推出各个车型的“荣耀版本”,在原车型的基础上升级配置并降价。起售价也集中于比亚迪的优势价格地带——10万元至20万元,部分车型甚至向下突破10万元。

  荣耀版上市效果立竿见影。在多款高性价比“新品”加持下,比亚迪销量已连续3个月突破30万辆。今年1至5月,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127.13万辆,同比增长26.80%。

  把技术拼上去

  作为老牌车企,比亚迪“卷技术”的实力也不容小觑。近日,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携新一代插混技术亮相,再度刷屏汽车圈。

  王传福介绍,第五代DM技术发动机热效率达46.06%,百公里亏电油耗达2.9L,综合续航里程达2100公里,并表示“全球插混已经进入中国时刻”。

  值得注意的是,同日发布上市的秦L DM-i、海豹06 DM-i首发搭载第五代DM技术,最低起售价被“打”到10万元以下,售价区间为9.98万至13.98万元。网友戏称比亚迪“杀疯了”。

  比亚迪搭载第五代DM技术的新车在空间、燃油经济性上均具备较强竞争力,与合资品牌燃油车型比较,大众速腾、大众朗逸的轴距分别为2731mm和2688mm,尺寸上秦L、海豹06占优。与吉利银河L6比较,秦L、海豹06在尺寸、油耗等方面领先。

  海通证券认为,比亚迪的新混动技术具备竞争优势,预计公司2024年新车销量约378万台,同比增长25% 。

  市场对比亚迪新发技术也颇为看好。新插混技术亮相次日,比亚迪股票当天上涨8.35%,市值大涨逾500亿元。

  比亚迪股价自2月低点以来,已累计上涨近41%,最新报收229.02元/股,最新市值达6343亿元。

  战局愈发胶着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越来越多车企将目光瞄向海外市场。

  比亚迪最新销量月报显示,5月公司海外销售新能源乘用车合计37499辆。1-4月,公司海外销量分别为36174辆、23291辆、38434辆、41011辆。

  6月2日,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称,4月中国自主车企在海外部分地区销量初步统计达到18.4万,同比增长57%,环比下降12%;2024年1-4月的中国海外市场自主品牌销量72万台,同比增长57%,中国自主的海外部分可统计市场的零售表现很好。

  崔东树表示,汽车出口增长重要原因是燃油车的国际性价比提升和新能源车出口大增。

  近两日,其他车企也纷纷披露5月销量数据。种种迹象表现,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发胶着。

  其中,问界作为赛力斯汽车与华为联合打造的高端智慧新能源汽车品牌,自上市以来备受关注。最新数据显示,问界新M5上市1个月大定已达到2万台、问界新M7上市8个月大定突破18万台、问界M9上市5个月大定突破9万台,刚刚上市的问界新M7 Ultra首日大定突破1.2万台。

  余承东表示,鸿蒙智行今年截至5月19日的总销量为13.4万辆,5月份是产品调整期,主力销售产品换代导致短期销量下降,预计6月份销量将重回快速增长阶段。

  小米则在冲刺交付。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透露,小米SU7 4月交付7058辆,5月交付8630辆;并确保6月单月交付1万辆,全年保底交付10万辆,并冲刺12万辆的目标。

  “蔚小理”也交出不错的销量成绩。其中,理想汽车5月交付35020辆新车,相比上月增长近1万台,同比增长23.8%;蔚来5月交付新车20544辆,同比增长233.8%,环比增长31.5%,创历史新高;小鹏汽车5月交付新车10146辆,今年交付量首次突破万辆大关。

  “造船行业是十分国际化的行业,船厂的船东来自世界各地,船舶运输航线遍布全球。”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委主任、原总工程师胡可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和其他传统制造工业不同,造船行业的竞争更充分、商业化程度更高,相对来说,在改革开放后进入国际市场的阻力更小。

  王力安防制造基地生产总监李廷钱是80后,来自云南。2000年,年仅18岁时,他只身一人来到永康。到永康第一天,他买了一瓶红茶,吃了一顿饭,兜里就只剩5块钱了。第二天,他跑到王力工厂门口排队应聘。时隔二十多年,他还清楚记得那天下着小雨,起码一百多人排成两排,全是年轻小伙子,等着工厂来挑人。“当时工厂很难进,有的还要找关系,招聘的人看看手,看看体型,最后就挑了二三十个。”

  “日语‘卡哇伊’这个词在世界上广为人知,日本人对‘可爱文化’的喜爱之情非常强烈。”砂帆子说,大熊猫圆圆的,喜怒哀乐一目了然,一举一动可爱炸裂,深深激发了人们心中对可爱事物的向往。“追星”大熊猫超过30年,香香让她“沉迷到了极点”。

  因为表现好,李廷钱从一线装配工不断升职,2006年他成为班长,又升职车间主任。2014年,他做了厂长。现在,他是王力安防制造基地的生产总监。王力安防有不少像李廷钱一样从普工升职为管理层的员工。三年前,王力集团统计在职20年以上的员工,就有四五十个。2021年,王力安防赴港上市,李廷钱也分得了股权,“公司很多老员工都有股权激励,对公司管理和技术上有贡献的还能额外增加股权。”

  身着动物园的棕色制服,头发白了一小半,福田丰俨然一副学者模样,寒暄时话不多,说话时目光朝向略低于镜头的方向。不过当问及园内几只大熊猫的情况时,他的神情立刻活跃起来。

  尽管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包括日本在内的多国科研人员都在为研究和保护大熊猫而努力,比如美国动物学家乔治·夏勒,这个名字在中国的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界几乎无人不晓。1980年,他接受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委托来到中国参与“熊猫项目”,与熊猫专家胡锦矗等中国同事一起,在四川的深山竹林里进行了长达5年的熊猫研究,通过无线电监听、山林徒步,追踪和观察野外大熊猫,深入研究大熊猫吃过的笋和竹子。

汤筠霞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