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花垣“锰三角”变“绿三角”

来源: 新华社
2024-06-06 12:43:39

  中新网湘西6月4日电 (张雪盈)夏日微雨,漫步于湖南花垣县边城茶峒古镇清水江河畔,只见两岸吊脚楼参差玲珑,野鸭戏水于江上,蓝天碧水交相辉映。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渝、黔交界处,境内锰、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锰、锌、钒等矿产23种,其中探明锰矿储量3100万吨、铅锌矿储量1300万吨,是“锰三角”的核心区。

  20世纪70年代 ,花垣县全面开发锰、铅、锌等矿产资源,与“开锰矿、发锰财、猛发财”伴生而来的,是掠夺式开发和粗放型生产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2005年至2021年,花垣锰产业历经三轮整治,永久性封堵1195个矿洞,并将原有的31个锰矿采矿权整合为4个,逐步退出产能落后的冶炼企业。

  “钱是赚了,但日子过得心惊胆战。”当地有名的“矿老板”麻兴刚亲历了花垣锰产业整治的全过程,他坦言,环保、安全标准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谋求转型才是硬道理。

  历史遗留问题多、污染治理成本高、产业发展水平低等现实难题,意味着“锰三角”治理要面对许多难啃的“硬骨头”。2021年以来,中央、省、州、县持续加大投入,累计投入近10亿元用于花垣县锰产业综合整治,终使沈从文《边城》的原型地花垣重现旖旎风光。

  为使矿区民众逐步摆脱对矿业的依赖,花垣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在关闭的尾矿库及矿坪上种植了8000余亩蚕桑,帮助民众就业增收;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闭库尾矿库上实施增减挂钩项目面积4325.6亩,实现收益1.69亿元。

  如今,站在花垣县民乐镇海拔880多米的巴傩山顶远眺,满目疮痍的荒山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青山叠翠、茶树绵延。看着一手发展起来的千亩黄金茶种植基地,成功转型的麻兴刚满脸自豪,“现在发展绿色经济,看着荒山复绿,心里也安心多了。”

  昔日靠山挖矿的龙潭镇成功变身“一村一个养牛场”的黄牛小镇;满山废旧矿棚矿坪的猫儿乡,村民靠桑蚕种养端起“生态饭碗”……如今,8大特色农业产业、50万亩规模、100亿产值的“851工程”在花垣县全县铺开,绘就了当地乡村振兴的“绿底色”。

  “我们将继续扛牢‘锰三角’治理的政治责任,真正把‘锰三角’治理为‘绿三角’,一步步蜕变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金三角’,成就民族团结进步的‘铁三角’。”中共湘西州委副书记、花垣县委书记廖良辉说。(完)

  (二)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大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上承担特殊重要责任。倡导大国带头讲平等、讲诚信、讲合作、讲法治,带头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坚守不冲突不对抗的底线,求同存异、管控分歧。

  针对国防工业躺在国家身上要饭吃的积弊,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军工体制还是同苏联的一样。苏联的体制证明是吃了亏的,主要是不能带动民用工业,不能带动整个经济。因此,我国的军工体制要改革,否则也要吃亏。”他指出,国防工业要以军为主,以民养军。

  会晤时,王毅表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不针对第三方,也就不受任何第三方的干扰和挑拨,更不会被第三方的胁迫和施压所压倒。

  江南造船集团也意识到了产品结构问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林青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前后,集团根据自身技术储备和市场需求做出战略调整,针对气体船这一潜在增量市场,开始研发建造超大型液化气体运输船(VLGC)和超大型乙烷运输船(VLEC)。

  坚定支持联合国安全治理核心作用。努力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倡导大国带头讲平等合作法治,反对搞霸权霸凌霸道。积极推动对话和平解决热点问题。有效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不断加强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六机部开始推动中国船厂向日本学习。从1979年起,国内七家船厂先后与日本船厂结成“学习对子”,江南造船厂的对口学习企业就是三菱重工。古贺繁一带队考察结束后,三菱重工还为江南造船厂量身定制了一套改造方案,后因资金不足,双方的合作最终只停留在了技术层面。其余六对分别是大连造船厂与日立造船,沪东造船厂与三井,天津新港船厂与大阪造船,上海船厂与住友重工,广州造船厂与石川岛播磨重工,青岛北海船厂与日本钢管。

廖婉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