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挑战 气候危机最热一年亟须行动

来源: 楚天都市报
2024-06-03 22:17:16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届缔约方大会(COP28)12月13日在迪拜落幕。

  回首这一年来气候变化的全球发展,有令人愈发忧心的新态势——热浪持续、野火不断、洪灾加剧、暴雨突袭,地球逐年变暖的趋势似乎不可避免;也有令人略感欣慰的新进展——中美气候合作恢复,损失与损害基金启动,国际社会开启了转型脱离化石燃料的新历史。但归根结底,全球气候危机仍在加剧,加速全球气候行动的紧迫性不容忽视。

  地球经历最热一年

  2023年几乎肯定将成为地球最热一年。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分析指出,今年6月至11月,每个月都是地球有记录以来同期最热的一个月份。其中11月尤为突出,这个月的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75℃。全年来看,今年的全球平均温度将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4℃有余,接近于《巴黎协定》设定的1.5℃温控目标。

  今年7月,全球多地出现创纪录的高温天气,“地球最热一天”的纪录不断被打破。世界气象组织11月底表示,2015年至2023年的九年,是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九年。而今年7月正式开始的厄尔尼诺现象,将进一步导致2024年的温度出现上升。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全球各类极端天气事件愈加肆虐,蔓延全球的热浪、加拿大的野火、巴西的暴雨、利比亚的洪灾,这些灾难事件给人类生命财产和地球生态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温室气体水平创历史新高。全球气温创历史新高。海平面上升创历史新高。南极海冰创历史新低。这些纪录正在以震耳欲聋的刺耳声音被打破。”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说。

  拯救1.5℃温控目标

  “我想说的是,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保住1.5℃的温控目标,我们需要大幅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5月22日,世界气象组织气候服务主管、英国气象局国际气候服务部负责人、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气候科学教授克里斯托弗·休伊特(Christopher Hewitt)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中,国际社会承诺努力将全球气温平均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2℃范围之内,并努力限制在1.5℃内。1.5℃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全球升温的关键阈值,超过这一水平的变暖将导致不可预测的灾难性影响。

  然而,今年5月17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称,未来五年内全球气温将持续升高,很可能突破1.5℃的温控目标。报告指出,在2023年到2027年之间,全球气温至少在其中一年升至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的可能性达到66%,至少一年创下有记录以来最高温年份的可能性高达98%。

  8月初,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发布报告称,今年7月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月份,平均气温和1859年至1990年相比,升温已超过1.5℃。这是全球月均温首次升温超过1.5℃。

  休伊特表示,目前所说的升温超过1.5℃只是暂时性的,并不意 味着《巴黎协定》的失败,但世界将以越来越频繁的频率短期性地突破1.5℃的升温水平,“而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全球气温每升高1℃,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进一步加剧,对人类健康和地球生态产生重大影响。”

  中美气候合作恢复

  “阳光之乡声明的发表意味着中美气候合作领域的官方沟通渠道正式恢复,这对于中美进一步开展气候合作,对于COP28的顺利召开以及推动多边气候行动意义重大。”11月1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卡托维兹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王谋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全球气候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和前两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美两国的合作尤为重要。此前,受多重因素影响,中美两国的气候合作一度中断。但今年以来,随着两国各层级交往恢复,两国气候合作也逐渐回到正轨。

  今年7月,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访华。11月,中国气候问题特使解振华访美。11月15日,在中美两国元首在美国旧金山斐洛里庄园举行会晤前夕,两国发表了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重申致力于双边合作并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危机,承诺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下加速一系列具体的气候行动。

  绿色和平组织中国总代表袁瑛表示,“气候变化一贯是中美关系重要的破冰石,它也是在众多中美相关议题中比较具有建设性、双方可以开展合作的一个方面。”外界普遍认为,中美气候合作恢复为COP28的顺利召开注入了新动力。

  全球需加速气候行动

  “COP28为何重要?因为我们时间不多了。”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厄瓜多尔前外交部长玛丽亚·费尔南达·埃斯皮诺萨近日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COP28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要拯救我们的地球,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从11月30日至12月13日,全球最大的年度气候大会COP28在阿联酋迪拜召开。这是规模最大的一届COP大会,参会人数超过7万人。大会达成了“阿联酋共识”,各缔约方首次就“转型脱离化石燃料”达成一致,具有里程碑意义。大会还就《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减缓、适应、资金、损失与损害、公正转型等多项议题达成了共识,并在谈判之外签署了十余项和气候相关的声明和承诺。

  埃斯皮诺萨表示,COP28并不完美,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这次大会的结果仍相当积极,这次大会也展现出,多边主义对于应对气候危机非常关键,“当我们作为全人类团结在一起时,我们就能共同寻找到解决方案。”

  正如“全球变暖研究之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教授詹姆斯·汉森(James Hansen)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所说,“气候比预期的更加敏感,全球变暖的速度比预测的更快。面对不断加剧的全球变暖趋势,未来十年的全球气候行动非常关键。”

  记者手记

  写这篇手记的时候,北京正处在今冬初雪后持续的寒潮之中。过去近两周的时间内,北京出现持续的低温天气,最低气温一度逼近零下20℃。对于南方人而言,这让北京的暖气似乎也失去了“魔力”,即使处在室内,也觉得空气冰凉。和朋友闲聊,大家在感叹今冬怪异的寒冷之时,也会不约而同提到一个词:气候变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气候变化成了我关注的一个焦点议题。也许是2019年夏天热浪席卷欧洲之时,也许是2021年疫情之下在格拉斯哥召开联合国气候大会之时,也许是2022年热浪、暴雨、洪灾、干旱、野火肆虐全球之时……毫无疑问的是,随着全球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加剧,读者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在加深,我的记者主页中关于气候危机的稿件也在成正比增加。

  2023年,几乎每个月我都会写关于气候变化的稿件,有的是关于极端天气灾难,有的是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解读,也有关于水危机、大米危机等气候危机相关议题的专题,还有就是对一年一度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追踪报道。

  整体而言,今年气候变化领域最值得关注的几个点是:2023年预计将成为地球最热一年、全球平均气温曾多次短暂突破《巴黎协定》设定的1.5℃阈值、中美气候合作得到恢复以及COP28上国际社会首次同意转型脱离化石燃料。

  在每一个关键节点,我们都做了深度报道及解读,同时连线了世界气象组织专家谈厄尔尼诺现象、谈保住1.5℃温控目标的重要性,连线“全球变暖研究之父”谈地球变暖加速带来的挑战,连线联合国大会前主席谈全球气候合作的重要性……而每一篇稿件、每一次采访其实都在告诉我们,全球气候危机仍在加速,国际社会必须加大行动力度,才有可能拯救我们唯一的地球母亲。

  新京报记者 谢莲(来源:新京报)

  辛敏超于2014年6月至2016年11月任五常市委书记,后任双鸭山市委常委、副市长,黑龙江省发改委党组成员、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等职,今年2月1日通报被查。

  在曾刚看来,深圳的外贸结构中东南亚占比较高,而苏州则主要是欧美占比很大。尽管深圳也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但苏州面临的压力明显更大——

  严跃进认为,以上举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淄博房地产市场复苏,但并非关键措施,地方经济才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支撑之一。尤其是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结构等因素都会影响当地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和供应状况。

  夜幕下,位于海甸岛的“天空之山”驿站和华彩·海口湾广场,灯火通明、人流如织,众多市民和游客在此消费休闲,体验滨海城市的独特魅力。冯飞在走访中了解驿站运营、商场招商及假日活动开展情况,他指出,“五一”假期旅游消费市场持续升温,是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节点。要充分结合优质文化资源,举办更多契合潮流消费的时尚活动,丰富消费业态、提质消费供给、激发消费活力,更好满足群众消费需求。

  也就是说,改革几年后,越来越多的申请人选择做“需求导向”型项目。2019年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静海接受中科院主管的《国家科学评论》期刊专访时曾表示,他推测,几年后,需求导向的申请数量和资助金额可能会适当提高,“这个估计一方面来自经验,另一方面也因为基金委会加强对需求导向研究的关注⋯⋯如果现在不能通过改革使资助系统适应新的形势,我们将会失去机遇。”李静海强调。

  这个五一,注定有点不一样。于国家而言,出行热潮叠加消费旺季,正是观察中国经济的窗口;于个人来说,“自由行”的同时或许还面临“人从众”的“盛况”。身处其中,更能感受中国经济活力释放的韧劲;观察一域,亦能管中窥豹,看见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黄秋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