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发布“港口大模型”等多项港口数字化转型成果

来源: 闪电新闻
2024-06-23 18:02:59

  中新网天津6月23日电 (记者 王君妍)记者从天津港集团获悉,22日,在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天津港集团联合华为公司发布《港口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港口大模型PortGPT1.0、全球首座港口全液冷超充站3项数字化转型成果。

  据介绍,天津港集团联合华为公司发布港口大模型PortGPT1.0,与港口业务场 景、行业样本深度融合,打造软硬一体的港口大模型推理一体机,实现在港口生产方面落地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港口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进一步赋能港口更多垂

  据悉,天津港在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推出首座港口全液冷超级充电站,该设备具备充电快、轻量化、智慧化的特点,720kW的液冷超充产品,最大可实现1200A的充电电流,采取全液冷技术,搭配车桩协同的智慧化调控系统,实现电力资源高效、智能分配。

  天津港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天津港集团将聚焦“打造数字孪生天津港,引领港口经济发展”发展愿景,谋划“数字化交易、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运营、数字化底座、数字化产业”等6方面港口数字化提升。(完)

  中国的基础研究向何处去?杨卫说,还是要回归本质,在有较充足经费保障的前提下,让喜欢自由探索的科学家自由探索,想要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的科学家继续为国出力,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领域、以自己的方式找到从事基础研究的荣誉感。

  每天,他从村西走到村东上小学,路上常有村民把废弃的铝放在炉子里融化,坚硬的固体慢慢变成泛红的银亮色液体,村民把液体倒入模具,再做成勺子和锅。大人做大的,王印回家自己做小的,他找来一把没用的老锡壶,比铝制品更软,做几厘米长的小勺子。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李亮认为,基础研究中有一类,短期内看不到任何未来的应用场景,比如寻找质量的来源或正反物质不对称起源,这些问题是关乎宇宙发展和演化的终极问题,不能用简单需求去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目前过于强调“自由探索和需求导向”的二分法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自由探索型的基础研究是漫无目的的,实际上,其目的是构建新的科学知识体系。

  相对而言,欧洲大陆国家在华盛顿的地缘政治战略中陷得没有英国深,而且调整得也比英国早。今年以来,中欧各领域高层交往迅速重启,这些互动中唯独没有英国,对英国多少是一个刺激,它显然希望能够尽快恢复跟中国的高层交流。克莱弗利透露,他将寻求在今年对中国进行访问。欧洲大陆国家正思考、探索如何在中美之间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平衡,相信这对英国也形成了正面触动。

  持续出圈的淄博,似乎解锁了“流量密码”,成了热搜榜上的常客。这也让这座城市的所有细节都暴露在高倍显微镜下,被抽丝剥茧细细审视。

  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2018年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的杨卫曾指出,对于有限的、且增幅逐渐减少的科技资源,我国科学家目前通过相互竞争,呈现的是一种近于零和博弈的状态。然而参考国际经验,一个好的基础研究环境应当是宽松型博弈状态,能鼓励更多自由探索,激发颠覆性成果。

李正乔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