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产业化提速,上市公司抢滩布局

来源: 黑龙江东北网
2024-05-31 08:53:56

  证券时报记者 刘俊伶

  产业步入“快车道”

  今年以来,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5月29日,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附近海域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二运载火箭,搭载发射的天启星座25星—28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谷神星一号已成为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明星产品,是我国最早启动高密度发射交付的民营火箭,在陆地成功发射多次。而谷神星一号海射型运载火箭针对海上发射需求进行了适应性改进,为四级固体商业运载火箭。

  国家航天局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上游,目前,已经有9型商业航天火箭可提供发射服务,由多家商业企业发起百颗量级的遥感星座正在稳步建设。下游的应用门槛大大降低,新兴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持续获得政策支持

  商业航天,是指在市场化原则下,通过商业化方式运作参与航天事业发展,探索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市场化、商业化新机制。

  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获得政策持续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推进未来空间等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包括研制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临空无人系统、先进高效航空器等高端装备。

  北京市印发《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指出,要在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集聚发展和国际开放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率先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形成低成本高可靠星箭产品研制能力和大规模星座建设运营能力,深化南箭北星产业空间格局,壮大商业航天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他还有上海、广东等多地提出布局商业航天产业。

  多家机构看好商业航天未来发展前景。市场规模方面,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在2024年将突破2.3万亿元,泰伯智库发布《中国 商业航天产业研究报告》称,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2.8万亿元。

  上市公司积极布局

  近日,多家上市公司在互动平台披露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布局。

责任编辑:杨红艳

  张明灿告诉记者,这趟去涩北气田压裂施工,每天都要开着砂罐车在戈壁滩上往返,一共110天,65口井,行程有上万公里。“也许是这趟太费鞋,这双鞋终于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张明灿说。

  过去五年,上海在持续推出5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中,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共提出了756项举措,成效显著。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国的排名从2018年的全球78位提升到了2020年的第31位。在该评测中,上海、北京为样本城市,其中上海权重占55%。

  韩旭说,在没有成立长城文化保护法庭之前,秦皇岛市的基层民事法官大概每年只能碰到一起与长城资源和长城文化相关的案件,“可能就会按一个普通的民事案件处理了”,而忽略了与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沟通,很难系统地融合各种意见作出判断。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华盛顿1月29日电 (记者 沙晗汀)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当地时间28日举办“2023中美青年新春联欢活动”。来自大华府地区、弗吉尼亚州近15所高校的350余名中美青年共同迎祥纳福,欢庆兔年新春佳节。

  一、食品快检应具备的条件和能力

  作者:吴允杰

林诗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