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画|大槐树寻根:相思六百年 情牵海内外

来源: 慧聪网
2024-06-24 08:17:36

  中新网临汾11月29日电 题:大槐树寻根:相思六百年情牵海内外

  作者 高 瑞峰

  大槐树下,拜别故土,手拉着手,一步三回头,踏上离乡路……一场实景剧,将先祖们离开大槐树迁徙的场景再现。

  28日,“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山西)采访团探访“华人老家”山西洪洞,踏着“寻根”的脚步,在古大槐树处、祭祖堂中,问祖溯源。不少人脱口而出:“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六百多年前,明初“山西大移民”,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持续近50年的人口大迁徙,“山西洪洞大槐树”成为众多家谱、方志中“家”的符号。

  “经我们考证,移民涉及1230个姓氏,迁徙目的地有18个省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工作人员李玲玲介绍,每年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举办的祭祖大典,数以万计的海内外移民后裔云集,带着对“老家”的眷恋,一解思乡之情。

  祭祖堂内,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层层供奉于10个供橱里。“刘姓在几号供橱?”“王姓在几号供橱?”一行人纷纷问询各自姓氏牌位的供橱,在工作人员指点下,焚香祭拜。一位北京来的记者,分别祭拜了自己、妻子、母亲的姓氏牌位。

  香炉中,缕缕香雾徐徐飘升,蒲团之上,祭拜的人虔诚整肃,饱含情愫,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以及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历史传承。

  当年先民迁徙时的大槐树早在天灾中被毁,一座碑亭耸立在古槐遗址处,亭内一通石碑,正面刻有“古大槐树处”五字,背面刻有移民大事略记,游人多在此绕行观瞻。

  碑亭一侧,一株孳生出的古槐,茁壮挺拔。“这株槐树是第三代古槐。”李玲玲介绍,每年清明节祭祖大典时,会飞来一种小鸟,栖息在槐树和园区的树木上,黄昏飞来、清晨离开,人们亲切唤其为“思乡鸟”。

  碑亭背后有一座石经幢,建于金代承安五年(公元1201年),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中最古老的文物,亦是现存明代大槐树移民的唯一历史见证。有游人以顺时针方向绕行经幢,摸石诵文,祈愿求福。

  迁徙之民经六百多年繁衍生息,其后裔已散居世界各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独特的祭祖文化习俗和根祖文化内涵,亦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精神家园”,赢得“华人老家”“根祖圣地”之誉。

  “1991年起至今,祭祖大典已连续举办了33届,已有100多万海内外游子参加祭祖大典”李玲玲说,作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常有海外华侨前来寻根问祖。

  第一代汉代古槐已毁,第二代古槐已枯,孳生的第三代古槐已开枝散叶近百年。而今,虽不闻老鹳声声,大槐树却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枝桠蔓延,归根有期;同宗共族,天下一家。(完)

  中金公司表示,考虑经济活动的修复仍在持续,高频数据的改善仍有望对市场形成一定支持,市场估值虽有所修复但仍有空间,对后续市场演绎不用过于谨慎,今年市场机会仍大于风险。

  “这支队伍由党员、楼组长、普通群众组成,被大家亲切地叫做‘文明工程师’。”东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燕说,有居民提出,何不趁热打铁,借助“文明工程师”的力量,把机动车停车乱象也解决一下。御景龙庭小区的高层区域住有1356户居民,却只有地面固定车位307个、临时车位50多个,停车难问题一直很棘手。

  2月4日晚8时许,重庆铜梁区玄天湖龙舞广场早已坐满了观众,非遗龙舞渐入高潮。打铁花师傅将铁水抛向空中,另一名师傅用一块木板将高温铁水拍打至高空,刹那间绽放成美丽的烟花。赤膊上阵的舞龙汉子挥舞着喷火的大龙,在漫天火树银花中跳起龙舞,令人叹为观止。

  十里秦淮灯火灿,楼台亭榭绕河堤。元宵节的南京夫子庙热闹非凡,五光十色的灯彩镶嵌在河畔,将秦淮河装点得犹如华美的项链。岸上,人们穿行在灯的海洋中,或驻足赏灯,或合影留念,享受着闲适与欢乐。

  春来中国,万象更新。眼下,全国春耕备耕工作陆续展开。“一日春耕十日粮,十日春耕谷满仓。”每一场收获,都离不开春日里的辛勤耕种。

  <strong>中国出生人口下降,如何托举生育意愿</strong>

傅紫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