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乡村)广西瑶寨“绿叶”变“金叶” 茶香飘四海

来源: 人民日报
2024-06-20 07:18:53

  中新社梧州5月26日电 题:广西瑶寨“绿叶”变“金叶” 茶香飘四海

  作者 张广权

  初夏时节,草木繁盛。走进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吐露新芽,身挎竹篓的茶农穿梭于层层叠叠的梯田茶园里,巧手翻飞,赶采夏茶。

  37岁的山坪村村民苏柳仙世代居住在此,以前房子起在山头,用木板、泥砖和瓦片建成,常年漏雨。如今,苏柳仙一家住进了三层小洋楼。登上楼顶俯视,山下有她家种植的30余亩六堡茶。这是一个“绿色银行”,依靠茶园,苏柳仙一家每年茶叶收入就超过8万元(人民币,下同)。

  “现在车可以开到家门口,茶叶也可以运出去,生活越来越好了。”苏柳仙说。这是山坪村瑶胞生活“蝶变”的一个缩影。

  “由于道路不通等因素,很长一段时间,村民守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2008年,祝雪兰当选为山坪村党支部书记,决心把大山里的小茶叶变成“金叶子”。16年来,她带领村民修路种茶奔富,未曾停歇。

  山坪村种植六堡茶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但各家各户制茶手法不一,导致茶叶质量参差不齐。于是,出生在“制茶世家”的祝雪兰无偿献出自家祖传制茶秘方。

  自2008年起,祝雪兰每年定期举办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班,将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授给后辈们。赵静连就是学员之一。

  看到山坪村大力发展茶产业,2020年,在外打拼的“95后”青年赵静连选择回乡发展。“从回乡做茶开始,我才真正了解六堡茶。”赵静连说,六堡茶的采摘、杀青、揉捻、堆闷都有门道,需要长时间学习与积累。

  依托山坪村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赵静连2021年成立苍梧县瑶堡茶叶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一起创业。截至目前,15名合作社社员累计增收60多万元。

  在山坪村,像赵静连这样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致力六堡茶推广与市场拓展,并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让家乡的六堡茶“被看见”“被关注”。

  “山坪村作为六堡茶核心产区之一,茶叶种植环境得天独厚,茶树生长良好,茶叶品质上乘。”祝雪兰介绍,因其独特口感、优质原料和地域特色,山坪村的六堡茶畅销海内外。

  近年来,“复苏”的六堡茶沿着“茶船古道”再“出海”,加速开拓东南亚市场,呈现产销两旺、量价齐升良好势头。“梧州的六堡茶在东南亚国家很受欢迎,等山坪村六堡茶产量上去了,我们也想将村里的六堡茶销往东南亚。”祝雪兰坚信,山坪村六堡茶走向南洋的日子不会很远。

  据悉,海南此前已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游艇产业促进条例》,在全国首次明确将进口游艇船龄从1年限制放宽至5年。此项创新政策将与“零关税”进口游艇政策形成政策组合拳,推动海南游艇交易市场消费扩容。为此,海南省交通运输厅联合省商务厅、海口海关、海南海事局联合印发《通知》,指导各地相关部门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游艇产业高质量发展。

  “疫情三年,在‘非必要不返乡’‘倡导就地过年’的号召下,很多在外打拼的人两三年都未回家过年,今年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第一个春节,所以也是经济恢复过程中的一个消费旺季。”苏剑说。

  “预制菜种类繁多且发展较快,这些行业标准的出台肯定是对市场的规范,包括对企业产品的规范,也增加了消费者的鉴别度,对增加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信心都有帮助。”周清杰认为,多个省市出台预制菜相关产业的政策指导文件和相关标准,弥补了多项行业规范的空白,进一步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辞旧迎新之际,一家人齐聚一堂,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是中国人传承已久的年俗。对于海外侨胞来说,无论身在何处,年夜饭都是他们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餐饭。熟悉的味道里,寄托的是海外侨胞对崭新一年的美好祝福,更是对遥远故乡的深切思念。

  “耐心是最重要的,有时候要重复很多次,他们才能记得住。如果有一段时间没用某个功能,他们可能就会忘记。”但比起一遍遍重复的麻烦,倪梦绮更怕爷爷奶奶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我总是说‘现在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不多,你们能用已经非常厉害了’。一定要多鼓励他们。”

  当地人以传统窖藏工艺结合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将芥菜做出金黄色泽和微酸爽口的味道。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华容芥菜长期受市场欢迎,并“俘获”了众多海外食客的味蕾,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地区。

王德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