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纺梭 将乡村与世界编织在一起

来源: 新民晚报
2024-06-17 22:55:23

  中新网杭州6月16日电(曹丹)从新疆出发,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一路西行,途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最终抵达吉尔吉斯斯坦……走进位于浙江杭州的传梭博物馆内,馆长郑芬兰正在规划下半年中亚地区的“寻梭之旅”。

  “我们计划在各国的大学校园内,与当地青年围绕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展开交流对话,探寻传统文化焕活之道。”16日,郑芬兰在接受中新网专访时介绍。

  郑芬兰寻找的“梭”是什么?

  在传统的织布工艺中,“织”就像编辫子。如果将两手平行模仿经线,将一根纬线从两组手指间穿过,这就完成了一个回合的经纬编织,循环往复,布就织成了。而缠绕着纬线,帮助工匠加快编织效率的外壳,就是“梭”。

  “纺梭作为织机的部件,是联结经纬线的媒介,随着技艺的进步、文化的交融、审美的提高,纺梭见证了人类几千年纺织文明从简单向精美复杂的转变。”郑芬兰是浙江省土布纺织技艺非遗传承人,在过去的22年里,她走遍国内外,收集了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56个民族的23000多件(组)纺梭。

  2022年,郑芬兰组建了中国首个以纺梭为主题的博物馆——传梭博物馆。在她眼里,每一把纺梭,都是联结一个区域、一个民族、一段历史的“化石”。传梭博物馆也逐渐成为当地对外交流传统手工技艺的平台。

  今年4月,来自海外的11名 青年走进传梭博物馆,了解中国传统纺织技艺和中外各地的梭文化。在郑芬兰的纺织技艺演示下,无需过多语言交流,大家很快就了解了纺梭的用处。

  “看起来是一个很小的工具,但是它背后的故事是很丰富的。博物馆不仅有中国各地的纺梭,还有南非、法国、印度等国家的纺梭。这里是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聚集地,非常有意思。”津巴布韦留学生米莱说。

  端午香囊、布制红包、布制书皮……在博物馆的民族手工艺展示中心内,大家看到了来自云南、贵州等地的展销品。“所有产品都出自乡村手工艺者之手,我们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帮助他们增收。”郑芬兰介绍,所有的收入都会回到乡村手工艺者的口袋。

  以寻梭为载体,郑芬兰的团队一直在推动乡村与世界的交流,盘活乡村“沉睡”资源,让传统手工技艺得以留存和传承。截至目前,郑芬兰的团队已经调研了20余个村落,建立了10个村庄自有品牌、农民合作社,覆盖乡村手工艺者2000余人,帮助他们人均月收入增加1200元。

  “手工艺是一门世界的语言。”郑芬兰感慨,如今,她将目光投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并发布了“寻梭之旅”队伍招募令,“随着时间、空间的流动,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交往中吐故纳新,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局面,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才得以生生不息。”

  “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需要年轻的声音,欢迎广大热爱传统文化、有活力且富有创造力的青年加入我们,在旅途中迸发西域民族手工艺和华夏文明多元融合的新玩法。”郑芬兰说。

  “郑芬兰”们就如同一把纺梭,在中国乡村和世界的纺织经纬上来回穿梭,编织出中外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新丝绸之路。(完)

  2023年上海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上海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打造一批产教融合育人基地、高校科研基地,深化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高校加强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公关,做优做强职业教育。

  三是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今年上海要新增就业岗位55万个以上,着力推进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稳妥做好民生保障待遇标准调整,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福州1月12日电 (记者 闫旭)“我们要发挥双重积极作用,推动闽港交流合作走深走实。”福建省政协委员、香港福建社团联会副主席蔡建四12日在福州如是说。

  在12日举行的“央地融合,荟聚世博”世博地区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签约仪式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世博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施引华介绍说,截至2022年末,共有28家央企集团、公司在世博地区注册104家各类关联企业。

  从大门而入,就来到跨越两千年的中国年俗演化历长廊。在这里,参观者可了解到“年”的由来,如西汉时初定正月为一年岁首、唐朝以“飞帖”(类似贺年卡)向亲朋拜年、宋朝时除夕放爆竹成为全民运动、明朝确立了“春联”一名、清朝时猜灯谜广泛盛行、民国时正月初一被定为“春节”。

  新华社悉尼1月12日电 2023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签表12日出炉,共有10名来自中国大陆的球员参加单打正赛,创历史新高。

苏宪皓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