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6.7万余名考生雨中迎高考 作文题聚焦守正创新

来源: 直播吧
2024-06-08 01:12:50

  中新社北京6月7日电 题:北京6.7万余名考生雨中迎高考 作文题聚焦守正创新

  中新社记者 徐婧

  6月7日,2024年中国高考启幕。北京6.72万名考生雨中奔赴考场。

  今年,北京共设18个考区、105个考点、2066个考场、315个备用考场。8时许,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人大附中”)考点外,“笔下有乾坤,答题如破竹”等祝福牌在便民服务点醒目位置摆放,考生们陆续走进校门。

  等候区内,来自北京大学的同学们一字排开,为奔赴考场的学弟学妹加 油。他们中,有人身着“新青年”字样的文化衫,有人手持会“鼓掌”的拍手器为考生助威。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7日早晨至傍晚北京有小到中雨。9时,语文科目开考,人大附中考点外雨势渐强,不少家长依然停留在校门口旁边的等候区。

  闫女士佩戴竹子形状的耳坠,“希望女儿高考‘节节高’。”她告诉记者,今早比往常要提前出门15分钟,虽然伴着小雨,但得益于便捷高效的交通服务措施,孩子8时就抵达了考点,“全家都支持她想在大学就读建筑专业的愿望,只要全力以赴就好。”

  今年高考,北京多部门优先为考生提供服务保障。公安部门开通了绿色通道,帮助考生快速办理居民身份证;轨道交通部门通过为持准考证的考生、家长提供“优先购票、优先安检、优先进站”服务,助力考生、家长便捷出行。

  “高考是孩子成长中的大事,每一名家长都放心不下。”家住人大附中考点附近的高先生打算全程“陪考”。他说,儿子曾多次在数学竞赛中获奖,高考更像是对未来生活挑战的一次“预热”,希望他在大学能专注数学领域,发挥自身长处,将来为社会作出贡献。

  今年北京高考作文分为微写作和作文两部分。其中,作文是以“历久弥新”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以“打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分析,两道作文题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前倡导的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继承和再创造,辩证地守正创新是青年学子要持续思考的命题。

  11时40分,考生们陆续走出人大附中考点。在记者随机采访的考生中,多数选择了“历久弥新”这一题目。人大附中的池姓同学谈到,自己将题目分成“历久”与“弥新”两个层面展开论述,在“历久”部分使用名著的传承作为论据,“弥新”部分则讲述了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王姓同学以儒家思想谈起,“历经两千多年,这一思想能够传承且不衰,证明了其历久弥新的价值。”

  专家表示,“历久弥新”题目历史内涵丰厚,思考空间广阔。考生可深入思考什么样的“经典”“思想”和“精神”才能更显价值,它们何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那些未能传承的事物对今天又有何启示等。

  北京市八一学校的于姓同学选择了题目“打开”。在他讲述的故事里,一名年轻人走出自小长大的乡村求学,待学业有成归乡时,发现想象中闭塞的家乡早已被技术“打开”,成为更加智能的居所。回到家人身边后,他和父母在敞开心扉的交流中,实现了彼此心灵的“打开”。

  专家分析,“打开”既引导学生快速建立生活经验与作文题目的关联,又启发学生关注自身生活之外的更多“打开”,展现记叙类文本的写作或创作才能。

  据悉,2024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于6月7日至8日举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于6月9日至10日举行。(完)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10/25/17344150800614634249.jpg" alt="" />

  甘肃拥有除海洋、岛礁以外的所有地形地貌类型,潜在可开发土地面积大,气候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丰富,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复杂的地理环境、多样的田园风光、古朴的民俗民居交相辉映,乡土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

  “竹刻讲究力道合适,过度用力会让作品裂开,力道不足则不能进行雕刻。”印敏敏表示,这也是他深爱竹刻的原因,“挑战越大,兴趣越高。”

  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连出席颁奖仪式并致辞。他说,此次“使馆之友”获奖者中既有德高望重、声誉卓著的侨领,又有勇毅担当、疫情下无私服务同胞的华社精英;既有矢志不渝、积极推广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界代表,也有以促进文化交流互鉴为己任,用心用情讲述中国故事的媒体朋友;既有长期致力中菲友好的政府官员,也有全力救助中国公民的警务、医务工作者。虽然来自不同领域,但都是中菲友好的同行者,都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相助相守的兄弟情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止工体,不止北京,对于体育地标的美好记忆和深厚情感,在国内其他城市也不例外。

  据<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记者了解,《条例》严格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为主要依据,在确保与上位法不抵触的前提下,对上位法中原则性条款进行了细化、补充,并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青海省全民健身工作经验、国家及青海省最新政策通过立法形式固化下来。

李嘉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