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将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扩大到职校

来源: 中关村在线
2024-06-20 16:34:11

  近日,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17岁女生姜萍,以排名12的成绩入围一项全球数学竞赛决赛。榜单中“中专生”的身份让她在一 众清华、北大以及常青藤名校生中引人瞩目。

  “要将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范围扩大到职业院校、农村地区学校以及非重点大学的大学生。让怪才、偏才有更多崭露头角的更多机会,让‘单项选手’也有发展出路。”国务院参事、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汤敏在日前举行的2024职业(技工)教育发展论坛上说。

  中职学生在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职业教育面临怎样的形势和挑战……此次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

  汤敏说,要对偏才、怪才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展示和发挥才能。

  在他看来,在追赶型经济向前沿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人才早期培养基本在城市,农村和县域的人才早期培养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他同时认为,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产教融合、区域融合以及与新兴产业的合作,能够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2022年5月施行的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但在社会观念中,职业教育仍被轻视,“普职分流”让一些家长产生了教育焦虑。

  此次论坛的承办方山西燃气工程高级技工学校是一所以燃气、氢能、光伏等能源专业为特色的全日制高级技工学校。校长冯志铭表示,职业教育发展,“政策落地难”是普遍问题。技工教育的学历认定、学籍查询、入伍考编等问题,以及技能等级证书的认可度,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职业选择。

  他同时提到,社会偏见仍然存在。传统观念中对于“学而优则仕”的推崇,以及对学历和文凭的重视,导致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相对较低。这种偏见不仅影响了学生的选择,也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和社会支持。

  论坛上,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教研室研究员赵秀娟发布了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专题研究报告《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该报告就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因素,诸如家庭状况、学习、人际、考试、情绪、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共收回有效问卷13462份,并结合100余名师生的个别访谈形成。

  报告显示,有超过40%的受访中职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并且考试前后会感到紧张和焦虑;72%的受访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57%的受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动辄轻言放弃。此外,85%的受访中职学生缺乏职业规划;被问及长远目标,97%的受访学生回答“不知道”“没想过”“想那么多也没用”或“到时候再说”。

  赵秀娟在调查中发现,目前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在教学中背离了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就业水平的定位,以升学为目的,中职普高化,追求升学率,给中职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业压力。她认为,经历了中考的“失败”后,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无法体验意义感、价值感和愉悦感,常常面临较多的学习困难和障碍。

  “要明确学校定位。”赵秀娟说,当普通高中的升学压力落在中职学生身上,焦虑、厌学等心理问题不可避免地接踵而至。有些学生成为激烈升学竞争的落选者,在学校又没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操技能,就业时也很难得到好单位的青睐。因此中职学校应明确办学定位,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工匠伟大的理念。

  她建议,中职学校有责任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有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潜质的学生,可以选择升学深造,以后成为这些方面的研究者;文化课基础较差、但有动手能力方面潜质的学生,可以选择在技能训练上投入更大精力,把他们培养成高技能人才。学校要避免统一评价标准造成学生的自信感差、挫败感强、成就感缺乏等诸多心理问题。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教育不止100种可能。”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李镇西在论坛上谈到,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潜力,而不仅仅是追求学术成绩。教师应该通过关爱和支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说,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根据国务院于2014年下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日本时事社记者:新冠疫情前,中方对日本、新加坡、文莱三国公民均实施停留不超过15天的单方面免签政策。自7月26日起,中方恢复了对新加坡、文莱单方面免签政策,而且没有强调“相互”这一原则。请问为什么针对日本公民的免签政策没有恢复?

  “既不能说青年人下乡就没有好选择,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青年人在城市里找不到好工作,就该让他们下乡。”储朝晖认为,当前,对于青年人返乡的现象不能做一概而论的判断,返乡究竟是不是好选择,要取决于每个人的专业兴趣,家庭和学校可以提供参考意见,而政府则应该创造一个城乡平等发展的机会和局面。

  但陈乐觉得,这还只是最初级的挑战。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短视频,为家里低附加值的农产品搭建一个可以获取更高利润的零售渠道。这意味着他需要输出更吸引人的内容,获得更大流量。仅有流量还不够,“你的账号应该更加人格化,成为粉丝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信任,才能把你的东西卖给他们。”

  找同学朋友几百、几千地借,钱凑不够,杨小强只能网贷。“上学的时候,我看同学用网贷买球鞋,我就想,为啥要借钱来花?没想到,为了创业,我也得贷那么多款。”杨小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虽然能还上,但借得太多了,“十几个平台,征信是花的,以至于现在想走正规渠道贷款都贷不了。”

  但这是郭祁琦的“官方说法”。事实上,大三那一年,微商刚刚兴起,郭祁琦就利用微店卖漾濞核桃。销售最好的时候,一个月的利润就有两万元。此后,他的学费、路费都靠自己卖核桃来挣。“我们整个家族都是很普通的家庭。我父母的兄弟姐妹都还留在大山里。“用经商来改变我们整个家族的命运,这是最快的。”郭祁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袁纬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