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央行的沉默使降息再成悬念

来源: 杭州网
2024-06-20 04:44:01

  本周瑞士央行的决定将成为又一个令人紧张的事件,决定官员们是降息还是维持利率不变。

  周四将于周四宣布这一消息,在央行宣布决定的三周前,央行决策者们将最后一次公开发表评论。自那以来,在市场波动和瑞郎的上涨中,投资者一直在猜测是否有进一步行动的前景。

  经济学家对这一结果的看法大致不同,少数人预计,瑞士将成为第一个停止宽松周期的国家。3 月份瑞士的降息使其成为全球 10 个最大交易量的 货币管辖区中降息最快的国家。

  与其他国家相比,瑞士的通胀率较低,但最近的价格增长也停止放缓,为瑞士央行降息或维持利率提供了理由。

  无论决策者做出什么决定,他们的沉默只是投资者前景蒙上阴影的一个因素。判断全球的货币政策变得更加艰难,加拿大和欧元区本月的首次降息与美联储越来越不愿在今年年底降息或根本不会采取行动形成鲜明对比。

  对于行长托马斯·乔丹领导的瑞士央行来说,悬念和意外已是家常便饭。在他领导下,显著的冲击包括 2015 年放弃对瑞郎的上限、2022 年首次加息半个百分点,以及三个月前最后一次会议上将利率下调四分之一个百分点至 1.5%。

  对于本周的决定,交易员对瑞士央行降息的押注已从 4 月份的约 97% 下降到 60% 左右。经济学家们并不那么确定,调查的 28 位经济学家中有 16 位预计不会有变化。下面让我们仔细看看瑞士央行面临的困境。

  降息的理由

  再次降息的理由包括瑞士通胀率下降的前景,以及当前出口疲软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影响。

  日内瓦 Mirabaud 首席经济学家 Gero Jung 表示,通胀目前主要受租金上涨推动,但这只是暂时现象。

  “瑞士是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体,”他上周表示。“全球形势表明降息是合理的。”

  瑞士央行官员可以在必要时找到放松政策的空间。5 月 30 日,乔丹表示,他们估计瑞士的实际中性利率在零左右。鉴于其利率目前为 1.5%,通胀率为 1.4%,这意味着还有调整空间。

  “乔丹表示,目前的利率水平仍然具有限制性,”瑞士银行 Safra Sarasin 首席经济学家 Karsten Junius 表示。“因此我坚信我们将再次降息。”

  暂停的理由

  通胀率持续处于央行 0-2% 目标区间的上半部分,经济迄今表现出韧性。这些都是暂停加息的理由之一。

  Maeva Cousin 强调,经济增长已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势头,基本处于潜在水平。她还表示,如果官员现在降息,瑞士央行将需要上调通胀预测。

  她在一份报告中表示:“政策制定者可能更愿意等到价格上涨出现一些意外下行因素,这样他们就可以在不提高通胀预测的情况下降息。”

  瑞士利率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较低,限制了瑞士央行进一步降息的空间。这可能对瑞郎尤其重要,有人认为瑞郎对经济的影响甚至比借贷成本更大。

  “保留一定的宽松空间是有意义的,以防发生地缘政治事件,导致瑞郎再次升值,”苏黎世州立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David Marmet 表示。他补充道,如果瑞士央行利用这种可能性,“就不必再次出现负值”。

  瑞郎困境

  瑞士货币的走势也增加了不确定性。上周,瑞郎兑欧元创下 12 月以来的最大涨幅,此前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呼吁法国提前举行大选,促使投资者买入瑞郎作为避险货币。

  目前尚不清楚瑞士央行官员将如何判断这一变化。他们长期以来一直使用干预措施来抑制瑞郎汇率,但如果他们想让瑞郎贬值,降息也是一个选择。另一方面,避免任何宽松政策也可能限制进口通胀。

  策略师指出,乔丹最近的讲话中表示,货币过弱最有可能导致瑞士通胀上升。高盛的 Kamakshya Trivedi 表示,央行甚至有可能在声明中重新引入措辞,表示它随时准备出售外汇,这是去年 12 月取消的一项条款。

  与此同时,欧元兑瑞郎隔夜波动率已升至 18.27%,为 2023 年 3 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当时全球银行业担忧主导了市场情绪。

  无论周四会议的结果如何,降息与否的争议相对而言并不重要。EFG 银行高级经济学家 GianLuigi Mandruzzato 上周表示,保持宽松轨迹信号不变或降息但暗示未来将保持平稳可能会产生类似的结果。

  他说,这种选择“不会对经济和市场产生太大影响”。

责任编辑:杨淳端

  中国新闻周刊:21世纪以来,西北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比如说南疆暴雨、沙漠洪水、极端干旱的发生频率、强度都在显著增加。我们该如何应对?

  美国是菲律宾在全球“唯一的条约盟友”,对菲律宾具有重要影响力。一直以来,美国都明确支持菲律宾在仁爱礁乃至更广泛的南海进行非法活动,并帮助其强化能力建设,增加与中国博弈的“筹码”。

  报道又称,相较过往解放军军机越过所谓“海峡中线”后立刻折返,近期解放军军机越过所谓“海峡中线”后仍持续深入周边空域,在“中线”以东飞航时间拉长。

  西北暖湿化的成因是怎样的?如何用全球气候变化的视角审视西北暖湿化?暖湿化对西北带来的真实影响有哪些?在当下和未来,应如何科学应对西北暖湿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日前,围绕相关问题,《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丁一汇,甘肃省气象局总工程师、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张强,他们分别从全球和区域视角,给出了回答。

  “您能给我介绍下南阳吗?”报道称,搭上出租车,朱是西与司机亲切交谈,并语重心长地引导司机,展示良好精神风貌,更好宣传推介大美南阳。随后,他来到机场、高铁东站,实地察看环境卫生、行业规范、便民设施、绿化亮化、公益广告宣传等,并随机走访群众,了解实情、查找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福建对台独特优势和先行示范作用,善用各方资源,深化融合发展;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制度;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先行先试,扩大授权赋能,持续推进政策和制度创新;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持续推进、久久为功,因时因地制宜,支持条件好、优势突出的地区率先试点、以点带面,引导其他地区找准定位、协同增效。

陈慧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