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乡村)黑土地上的乡村博物馆

来源: 慧聪网
2024-05-31 09:19:38

  中新社吉林4月11日电 题:黑土地上的乡村博物馆

  中新社记者 苍雁 石洪宇

  村博物馆里,穿着满族旗袍的讲解员王惟娇向游客们讲解着每一件展品的故事。一个火盆、一件炕柜的“陈年旧事”,她都能娓娓道来。

  被称为“格格”的王惟娇是这家满族村落博物馆的讲解员,博物馆位于吉林市永吉县金家满族乡伊勒门村,是当地很有名气的旅游打卡地。该馆修建于20 19年,4个展区共有藏品逾2000件,主要展示当地居民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当中年代最久远的一件可追溯至清代。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乡村博物馆发展,王惟娇所在的吉林省是中国国家文物局实施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之一。眼下,乡村博物馆已成为记录吉林省乡村变革、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窗口。

  据伊勒门村五里河村联合党总支书记沙志勇介绍,村博物馆农耕文化展区的铧犁、扇车等老式农具,全部由村民捐赠。去年以来,该馆接待游客超过7.5万人次,通过参观,人们对黑土地风土人情的了解进一步加深。

  “村博物馆蕴含着农民对乡土的情感。”沙志勇表示,村博物馆的建设也是为了留住文化根脉。

  作为乡村博物馆试点省份之一,各种类型的乡村博物馆在吉林有很多。位于吉林省舒兰市天德乡三梁村的乡村博物馆同样内容丰富。三梁村党支部书记李林森介绍说,该馆讲述的是村子的奋斗史。当地以种植玉米、高粱为主,勤劳的村民还大力发展起养殖业,打造出一个富有、美丽的村落。去年,这个乡村博物馆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

  坐落于松花湖畔的富江村,也有一个远近闻名的乡村博物馆。作为巴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馆内仿照历史陈列着老式农具、炊具、箱子、婴儿床等生活物品3000多件,参观下来颇有“穿越”感。四月正值松花湖“开江”,该馆也迎来游客到访高峰期。

  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皮福生认为,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乡村博物馆既承载着乡愁,也延续了农耕文化的血脉。时下,乡村博物馆与文旅产业结合,将迎来新一轮发展。

  乡村博物馆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也激发了村民捐赠藏品的热情。王惟娇正在考据一件新的藏品,她希望新馆建成后,让这些藏品“讲出”更新鲜的中国乡村故事。(完)

  另一方面,不少年轻人无法忍受传统制造业的工作环境。由于传统制造业的生产限制,部分工序生产环境较为恶劣,噪音高、污染大、长期搬运重物,时间长了对身体难免有所损害,都会“劝退工人”。

  <strong>“我的要求很简单,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这是足球世界的规则,想在高强度对抗中获胜,必须要有强壮的身体。体能和力量达不到要求,我们就会输球。”扬科维奇说,“一个体脂率15%的球员,就不可能踢出高水平的比赛。”</strong>

  在永康的人才市场,传统制造业的招聘占了半壁江山。永康是浙江金华代管的县级市,以“五金之都”闻名,中国80%的保温杯、70%的门和40%的电动工具都来自永康。这也引来了云南、贵州、湖南等多个省份的务工人员,2022年,永康户籍人口62.1万人,登记外来流动人口54.95万人。

  如果追溯历史,中日之间关于大熊猫的交往不仅是在1972年邦交正常化之后,唐朝时期就有过这方面的往来,当时日本天武天皇朝效仿唐朝政治体制,进行律令制国家建设时,我们就曾将大熊猫(当时被称为白熊)作为国礼赠送给天武天皇。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王鹏飞对澎湃新闻说,大熊猫本身并不是一张外交牌,中国将国宝“分享”给其他国家,实际上是我们以诚相交,去实现以民促官。持久性的友好并不在于国而在于民,国之交在于民。

  (十七)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发挥领导作用,有效统筹、调动全球资源,共同应对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内的全球性重大传染病。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预测,2023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将突破4200万载重吨,新船订单量约4000万~5000万载重吨,手持船舶订单保持在1亿载重吨左右。接下来的3~4年,中国船企将迎来交船的高峰期。

郑佳秀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