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骥:科技和产业革命或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矛盾

来源: 秀目传媒
2024-06-22 17:57:50

  中新网北京6月20日电 (记者 夏宾)中新社国是直通车20日在京举行“能源中国——统筹转型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下的产 业动能焕新”主题活动,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在活动上说,长时间以来,经济增长、能源安全和气候与环境保护一直是我们追求的政策目标,但在传统能源技术、治理体系内,这三个目标很难相向而行,并呈现出所谓的能源“不可能三角”矛盾。

  面对这一矛盾该怎么办?邹骥表示,过去十多年间,以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技术、电网技术、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在能源行业中的应用发展壮大为标志,能源科技产业革命已汹涌而至、方兴未艾,越来越展现出上述三个政策目标是可以协同实现的前景。

  邹骥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目前总体上处于增长动能转换的档口,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的显著要求,就是发展要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以及稳定的生态系统和优良的环境质量作出贡献。健全的生态系统和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正在成为国民财富中占比日益上升的自然资本组成部分。“这是我们在增长过程中,正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他还提到,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资潜力也在不断扩大。根据能源基金会及合作伙伴估计,在未来的30多年的时间,绿色低碳领域投资潜力可达到140万亿元到20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这一数字背后是实体经济中质量、需求、资源、技术、产业、盈利和收入来源等内容的实质性变化。

  “未来30年,我们有理由认为绿色低碳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发展就可能成为新的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邹骥说。

  在他看来,用电需求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会持续以4%到6%的速率上涨,这一需求必须要满足,那就得有新增装机、新增发电,当下还不能完全用非化石能源。现在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正处于非常好的发展阶段。希望“风光”产业会在未来十年内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挑大梁”行业。

  邹骥直言,新世纪新经济的大势已经形成,并在创新浪潮汹涌、技术持续进步、投资不断积累、观念不断更新的趋势下,不断得到强化。(完)

  “加班肯定是避免不了的,而且有一部分医生身体也不舒服。”该医院相关负责人冯晓梅告诉记者,“但是没办法,这么多病人,医生肯定得给他治啊!”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他眼见急诊就诊量不断打破纪录,从日常的100余位,涨到四五百位,最多时640位,翻了五倍,120救护车也愈加频繁地出现在急诊楼前。

  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陈弘29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法雷尔仍将中国的“双反”举措称为“制裁”,但事实上,中国并未对澳大利亚实施过所谓的“贸易制裁”,两国间更不存在所谓的“贸易战”。在具体个案上,中方一直按照是非曲直、用处理正常贸易纠纷的方法来应对,这不应被上升到政治层面。不过,他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工党上台后,一度把中方取消所谓“经济制裁”作为恢复高层交往的一个先决条件,但后来他们放弃了这一主张。在两国领导人会晤前,阿尔巴尼斯政府更多次公开强调澳方不预设条件,这是一个积极进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过往政策发现,东莞市在2016年时开始实施全市住房限购政策,2017年时颁布限售政策。此后多年限购限售政策实施过多次微调,但2022年的政策调整最为密集,且整体来看幅度最大。

  “我工作20多年了,这么快速的上涨还是第一次。”冯晓梅说,“呼吸科的病人占80%。”但呼吸科已经没有能力将这些病人全部收入呼吸科,医院里所有的成人内科系统,都在收呼吸科的病人。

  从这一层面而论,“禁”与“放”不仅是一次对地方治理能力的小考,也是对民众关切的及时回应,还是关于如何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极有社会价值的议题。

吕显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