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农业专家刘木华履职记

来源: 广州日报
2024-06-25 05:30:15

  中新网北京3月3日电 题:农业专家刘木华履职记

  中新网记者 吴鹏泉

  “首先要懂农业,其次要善于和各类农业主体打交道,再次要勤调研、勤思考。”2日下午荣获2023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的刘木华,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时这样总结自己的履职心得。

  从赣南农村走出来的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江西省委会副主委、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深耕“三农”沃土30余载。如何更好地推动农业生产?这是他一直关注的重点。

  “农业涉及范围广,需要认真调研做‘功课’和系统性思考。”自2018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为了交出高质量的“农字号”委员作业,奔走田间地头访民情、问民生成了刘木华的“家常便饭”,“好在我的农业教育与科技服务工作可以同履职工作结合起来。”

  在调研中,刘木华发现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面对“谁来种地”的问题,这位农业专家持续为“农业机械化技术”奔走疾呼。今年全国两会,他更是提交了《关于加快粮食生产中无人化农场技术应用的提案》,希望通过普及和应用无人化农场技术,有效解决粮食生产中人力缺乏、劳动力成本高等难题。

  2023年11月,在全国政协召开的“三农”工作对口协商座谈会上,刘木华建议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有相应设备,只要提供相关服 务,哪怕农村老两口也能种好地。”

  作为江西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科技特派团团长,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的刘木华带领团队研发了插秧机、全自动直播机等现代农用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我们正在研发播苗抛秧机,争取一两年内通过产业化服务农民,苗播下去后会生长得很快。”从小干农活的他认为,科技深刻变革农业的种植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智能化转变。

  长江中下游省份江西素有“江南粮仓”之美誉,是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江西重点发展双季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刘木华直言,双季稻农民种植成本投入高,且“双抢”期间农村劳动力颇为紧缺。

  对此,刘木华提倡种植再生稻,一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休眠的腋芽重新萌发成穗,再收一季水稻,“这样农民劳动成本降低了,国家粮食安全也能保证。”

  无论是呼吁应用农业机械化技术,还是提倡种植再生稻,刘木华最终目的是降低农民种粮成本,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农民有钱赚,才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粮食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刘木华看来,不仅要守住耕地数量红线,还要守住耕地质量红线,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21年,他曾递交提案建议,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对所有耕地信息进行实时掌握、全周期监管和精细化、精准化管理。

  七年履职记,刘木华聚焦耕地保护、“田长制”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共提交“三农”领域的相关提案近20件。刘木华说,学一行爱一行,农业大有可为,“我将继续深耕‘三农’领域,做到建言察实情,履职在路上。”(完)

  为支持河套深圳园区发展,不仅深圳市政府出台相关措施,福田区还相应出台基础研究“政策包”,与港方一同出台深港“联合政策包”,联合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推出选题征集制、团队揭榜制等五大创新机制;围绕香港与内地科研合作的难点痛点,形成涵盖“五流四制”(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和法制、税制、科研体制、园区管理体制)的系统化、集成化政策框架体系。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香港1月1日电 新年伊始,为了鼓励学生立志奋斗,并以主人翁心态积极参与国家和香港社会的发展,香港教联会黄楚标中学1日上午举办升旗礼,社会各界和多所中小学师生共300多人参与。

  3.新申请家庭,如何确认是否已完成家庭申报?

  1日下午,庆祝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在会上宣读习近平的贺信并讲话。他说,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始终牢记职责使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做深做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突出经济特色,提高报道质量,提振发展信心,推动媒体融合深入发展,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努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队伍,开拓进取,守正创新,把经济日报办得越来越好。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01/66/5030548347592553630.jpg" alt="" />

<a href="//www.chinanews.com/gn/shipin/2023/01-01/news947136.shtml" target="_blank">视频:时政微纪录丨直抵人心的声音2023</a><em class="right">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br /></em>

卫启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