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评:医学不容儿戏,手术室怎能成网红秀场

来源: 潇湘名医
2024-05-30 19:15:17

  中新网北京5月29日电(韦香惠)穿上白大褂就是白衣天使了?近日,一位叫做“老陶说真话”的网红医生因自编自导虚假医疗视频而被永久封禁的事情引发广泛关注。

  这位网红医生在视频中,常常以抢救室医生的形象出现,讲述着深夜或凌晨接诊的危重病人故事。这些救援故事看上去惊心动魄,比如深夜救治误饮农药的女性、处理严重的颅内出血病例,以及在一次吃烧烤引发的冲突中帮助伤者等。

  靠着这些视频,“老陶说真话”在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量将近150万。然而,经过深入调查和网友举报,那些所谓的“真实”故事不过是老陶自编自导自演的产物,而这个自诩说真话的老陶只是来自某整形机构负责人。事情查清后,他的账号遭到了无限期封禁。

  为了追求流量而制造虚假内容在互联网上早就不是新鲜事,案例曝光后,很多网友表示对陶某的“翻车”并不意外,“当年看他起号不久,就知道假的。手术室一点 不规范,柜子里都是空的,还有办公室太

  近年来,医疗科普在社交平台兴起,百万级粉丝的网红医生不在少数,与此同时各种乱象也层出不穷。比如,“跨科室科普”、走“擦边”路线或者危言耸听贩卖焦虑等。还有许多医生与运营公司合作,被流量捆绑,批量抄袭洗稿,不尊重科学常识,生产大量低质内容。

  医疗科普是有必要的,但穿上白大褂来作秀实在是大可不必。作为救死扶伤的职业,医生的公信力至关重要,拿严肃的医学信息做噱头不仅违背了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还会干扰公众对正确健康知识的获取和理解,破坏公众对于医生形象的信任,严重影响医患关系。

  医学不容儿戏,手术室不是网红秀场。在短视频科普业态已经成形的基础之上,行业协会、医管部门等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引导出台更细致的行为规则,重视对于医疗自媒体的监管。平台需要进一步完善内容审核机制,提高审核效率和准确性。

  尊重科学、尊重生命是每一位医生和患者之间都应该达成的共识。医生应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确保所发布的医疗信息真实、准确、可靠。公众也应该提高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积极举报虚假内容,共同维护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完)

  但是三季度实际增速为3.9%,当时市场仍然比较乐观地预计四季度经济将在三季度基础上进一步反弹,但11月开始疫情再次冲击广东、北京等地,部分机构对于四季度增速的预测已经低于3%。众多经济学者认为,2022年经济增速预计为3.5%左右,甚至认为达到3.5%尚且需要努力。

  对大部分人而言,等待了一周的政策终于尘埃落定。12月7日这一天,很多方舱的医护人员因为太忙,直到晚上开会才知道“放开了”。这之后,就是解离条件的一系列转变——最先,核酸阴性可以出舱;之后,社区愿意接收,也可以出舱;再之后,只要阳性患者家中具备隔离条件,就可以出舱。

  据《每日经济新闻》此前报道,7月新政发布后,东莞楼市热度普遍提升,项目营销力度大幅加大,花式促销琳琅满目,诸多楼盘快速承接敏锐的异地团体置业需求,启动“深圳客团购专场”,针对“不限购、无社保,低首付”等主题的噱头类特惠房源随处可见。比如,“首付0.5成买房,剩下1.5成直接送”等。

  11月23日,社区工作人员上门通知张聪核酸阳性。那一瞬间,张聪觉得“很愧疚”,“因为单元楼要封了,邻居都出不去,感觉自己‘犯罪了’,就觉得应该走。”

  她发现自己入住后的几天,入舱人数在不断增长。方舱内许多两居室加入了第三个人、第四个人,厨房、客厅铺起了行军床。11月28日下午,医护人员敲门,示意张聪的房间要过来一个新的患者,但因为当时自己还没出现症状,就拒绝了。第二天,她发现隔壁房间搬进来一位母亲,带着两个月大的婴儿。

  奥密克戎感染率上升后,“宝鹃嗓”“刀片喉”“水泥鼻”等等自我调侃也流行于网上。但想一想2019年至2020年的寒冬,当致命病毒在武汉被发现的时候,情况又是怎样的?当时有人有空调侃吗?

赖采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