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Z世代”成常客 吉林百年满族大集“年轻”了

来源: 新华社
2024-06-01 17:28:38

  中新网吉林2月4日电 题:“Z世代”成常客 吉林百年满族大集“年轻”了

  中新网记者 苍雁 石洪宇

  吉林市乌拉街镇历史悠久,在灰墙红门的魁府门前,27岁的王双不停地拍照。与这座一百多年前的清代建筑仅几步之遥,便是满族传统大集,热闹的叫卖声穿过魁府的门廊,留下回响。

  王双是吉林市人,也是大集上的常客,拍照之余,吃乌拉火锅、囤满族小吃,是其沉浸式逛集必不可少的环节。

  吉林省吉林市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物产丰富。当地的乌拉街满族镇曾是打牲乌拉所在地,是清代设立的专门负责为皇室采集和运送各种特产的官署。

  这里的满族传统集市已有几百年历史。每逢开集,街上人头攒动,一些商铺挂出的幌仍然延续着古时风格,上面的满族文字意为“吉祥”。

  这几年,集市上的商家们发现,像王双一样专门来 此品味“老味道”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到来,让这个百年大集变得更加“年轻”和“时尚

  临近龙年春节,集市上琳琅满目的年货让人应接不暇。53岁的张志东主要售卖满族食品,每天天还未亮,他就和爱人支起摊位,将炭火烧红。冒着热气的豆包、玻璃叶饼很受欢迎。

  他的摊位前,就有很多像王双一样的年轻人,拿着手机记录着新鲜出锅的满族特色美食,还有人干脆开一场直播,邀请粉丝“云逛集”。

  张志东对此早已习惯,有时还会做些动作配合年轻人拍摄。对于集市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身影,他觉得是件好事,“新面孔给传统大集带来了新气象。”

  今年过年,王双提前订购了几十斤玻璃叶饼,包裹的柞树叶经蒸过后香气四溢。路边手工艺人编织的柳条筐、簸箕等“土味工具”颇具满族风格,王双看到也会买回家中当摆件。

  25岁的郭壮来自长春,他告诉记者,来此逛集是因为喜欢这里的文化味。

  为了拍好阳光照射下的满族建筑,郭壮围着院墙走了几遍选择最佳视角。看到一些摊位上售卖的老式烟袋和烟叶,他当作藏品买下。

  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皮福生介绍,乌拉街集市历史悠久,起初是周边居民以物换物,至清代时商业繁荣,手工业者和小商贩发展到200多家。

  “这样的‘老味道’受‘Z世代’追捧,会让传统集市历久弥新。”皮福生说。

  临近春节的大集尤为热闹。王双将拍摄的视频上传到了短视频平台上,还特意为作品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穿越清代逛大集。(完)

  <strong>记录春节新景象</strong>

  新年开始,塔里木油田,在全探区掀起“学精神、见行动、站排头、当先锋”的热潮,制定下发油气勘探开发等16大类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以1月生产“开门红”,赢得一季度主动,确保上半年油气产量“硬过半”。

  福建省是制造业大省,民营企业众多。春节假期过后,福建各地相继推出返岗招工政策,助力民营企业发展。

  新华社基加利2月3日电(记者吉莉)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郊区一个玉米干燥棚3日上午倒塌,造成至少11人死亡、36人受伤。

  经济企稳支撑人民币汇率走强

  传统文化创新带来的惊喜,不只存在于沉浸式体验,还来自数字技术的加持。

阮素珮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