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

来源: 中文网
2024-06-02 20:05:40

  【光明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牢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坚持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紧紧依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科技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动力,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推动着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全球化格局中,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已经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近年来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相继问世,中国自主研发创造的重大科技成果涉及航空、航天、核能、海洋探测等多个前沿领域,凸显了中国科技事业发生的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这种整体性的变化表明,中国正在成为一个综合实力强大的科技创新国家。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2023》,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不断提升,已从2000年的第38位稳步攀升至第10位,并成为唯一进入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

  唯创新者强。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世界新版图,塑造现代化新图景。当前,我们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窗口期,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必须积蓄新动能。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数智和绿色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促使传统产业向更加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形成更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需要延伸新链条,构建协同合作的产业链,提高整个产业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技术的快速应用和市场的有序运行。

  唯创新者胜。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推动科技创新需要在全球科技前沿上“顶天”,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致力于未来发展;也需要与国家战略需求“立地”接轨,与国家战略部署对接落实。推动科技创新 ,在创新型国家中走在前列,需要我们树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信心和决心,抓关键、补短板、强弱项,勇闯创新“无人区”,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实现科技领域自主创新发展。

  首先,要有应对低生育率的信心和耐心。目前中国生育率的持续下降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全球生育水平下降的共同趋势、婚育推迟进度效应的影响等,但仍具备提升空间。从国际经验看,不少发达国家在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甚至1.3后仍然能实现生育率的回升,因此要有提振生育水平的信心。生育意愿、生育行为的改变需要政策长期、持续的作用,不能用短时间的效果去评判生育支持政策是否有用。中国生育支持政策的调整方向是对的,只要加大投入、坚持长期建设,效果一定会逐步显现出来。

  孙越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李天飞被查前也有预兆。2018年6月前后,国家烟草专卖局曾公示,李天飞拟任云南中烟总经理,但长期未能正式任命,引发了烟草系统内部的广泛猜测,大约半年后,他等来了被查的命运。

  3月24日上午10点,春秋航空“想飞就飞5.0版”开始发售,最低售价1999元。机票再现“打骨折”价,点燃了市场消费热情,春秋航空系统很快因“过于繁忙”而崩溃。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将于4月1日起开通直达北京、长沙、杭州、上海、武汉等城市的跨省列车,并增加5个新站点,新增班次车票将于3月23日开始发售。‍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既要在地方具体落地,又有较强的宏观性。处理好央地监管关系至关紧要。方案中,“统筹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建立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为主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等内容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早在2021年2月,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 “大虹桥”由此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大布局之一。数据显示,2022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全域地区生产总值达2.69万亿元,以占长三角不到2%的面积贡献了近10%的经济总量。

叶静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