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视角看甲午战争

来源: 能源网
2024-06-05 02:14:05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直到今天,不断有学者撰文探讨晚清战败的原因,有人归结为帝后党争、中央政府内部的分化(戚其章,1984);有人认为战前袁世凯在朝鲜的误判、外交上的失误(侯宜杰,1984);还有的归因于北洋舰队整体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靳天宇,2013)。总之,从政治、外交和军事各个方面都可以找到诸多原因。从金融史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晚清之所以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一个重要因素乃是现代金融制度的缺乏。

  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面对西方列强的进入,几乎在同一时期开展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开启了近代化进程。然而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清王朝并没有在经济体制各方面进行深刻改变,只在军事工业上获得有限发展。整个社会依旧在传统的窠臼里打转,未能往现代化方向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而日本的“明治维新”不仅在政治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也建立了现代金融制度,以及完整的现代工业化体系。日本由此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并快速成为一个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甲午海战开战前,中日两国的财政收入大致相当。清朝一年财政收入为8000余万两库平银,日本的财政收入约1亿元,按日元与库平银1.4:1的比率算,两国基本持平(刘志坚,1994)。清朝的海军实力并不弱,自北洋舰队成立以后,清廷投入巨资购买铁甲舰,打造了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然而由于军费有限,从光绪十四年(1888年),直至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北洋舰队再没有增加新的战舰,装备也一直得不到更新。大量海军经费被挪用修建颐和园,为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献礼。颐和园修成后,户部又以“库款支绌,亏短甚巨”为由,没有给舰队添置装备。北洋海军各种战备和弹药也都不足,仓促应战,焉能不败?

  日本自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以后,每年添购新舰,到甲午开战前购置的战舰,速度与快炮设备皆远胜中国。于是甲午战火一起,日本联合舰队很快横行海上,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百年以来,国人无不扼腕。

  战争是一门烧钱的艺术。近代以来,军事行动通常都伴随着金融战争。能否在短期内持久、迅速筹措到大量军费,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甲午海战爆发前,清政府对战争估计不足,准备也很不充分。李鸿章请求户部拨款二三百万两以作战费,而清政府拿出了18万两(中国史学会,1955)。

  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手忙脚乱地开始筹措经费。1894年8月,户部提出停止工程、核扣俸廉、预缴盐厘、酌提运本等紧急措施。此后又提出商行捐输、息借商款等其他举措,办法不可谓不多,但收效甚微。1894年9月,甲午战争中决定性的黄海海战已经结束,北洋水师覆灭几成定局。

  如果在战争后期,清军在陆战中扳回一局,中国 还可以少些损失。然而,清政府仍然没有办法筹集到足够军费。李鸿章建议举借外债,户部以往年“息借洋款,多论磅价,折耗实多”为由断然拒绝。户部使尽所有办法筹不到足够军费,最后不得已又只能求助外资银行。1894年11月,清廷以7%的年息向汇丰银行贷款1000万两。1895年1月,又向汇丰银行借300万英镑,折银1865万两,年息6%(许义生,1962)。这两笔外资银行的借款是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军费的最大来源,然而此时战争已近尾声,清军在辽东战役中没能挽回败局。在整场战争中,中央与地方总共筹集了6109万两白银,实际用于作战的费用4465万两,其中58%是外债。

  与晚清不同,日本政府自明治维新之后,大力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等政策,并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根据伊藤博文的建议,日本政府于1872年颁布《国立银行条例》,设立国立银行,这是日本现代金融业的开端。1880年横滨正金银行成立,这是一家具有半官方的外汇专业银行,在国外广泛设立了分支机构,为日本对外贸易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1882年,《日本银行法案》颁布,中央银行随之建立。在此以后,日本银行与横滨正金银行并驾齐驱,形成金融业的“双头体制”。到1889年,日本的现代银行已达218家,类似银行的各种会社达695家,共有资本3189万元(Tamaki,2005)。

  除了完备的银行体系(间接金融),日本还建立了证券市场(直接金融)。1878年,明治政府建立东京股票交易所,这就是今天的东京证券交易所。1894年8月,甲午战争已经爆发,日本政府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军事公债,预定5000万元,实际认购达7695万元,其中各银行应募资金达3000多万元。明治政府为准备这场战争,早有25000万日元的军事预算,实际使用的军费为22367万日元,折银约15976万两,是中国的近4倍。通过证券市场募集的资金达11680万元,占实际军费支出的52%(刘志坚,1994)。

  反观晚清,甲午战争之前,中国还没有一家现代意义上的本土银行。虽然有识之士早有倡议,建立现代化的金融机构。1859年,太平天国的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就提出“兴银行”的主张。1894年,郑观应出版《盛世危言》,也有关于设立银行的详细论述。容闳、张謇等知识界精英都提出过类似主张,洋务派的代表盛宣怀也一直着手创办本土银行,然而因为各种因素,创办本土银行始终难以落地。

  中国虽然有旧式的金融机构——钱庄、票号、账局和银号等,但是经营方式陈旧,资本金十分有限,不能为国家筹集大规模资金。没有现代的金融市场填补军费空缺,财政收入也不可能在短期内一下子增加,无奈之下,户部尚书翁同龢建议“开海军报效之例”,向商户借款。然而当时清政府信誉扫地,没有商人愿意借给政府,所谓的“报效”成为政府变相的勒索。直至战争结束,京师、直隶两地通过息借商款筹得200万两,山西只筹得40万两,相比外资银行的举债,可谓杯水车薪。

  甲午战败,中国面临巨额赔款,清政府此时才进一步明白建立现代金融制度的重要性。在盛宣怀的努力下,中国通商银行终于在1897年成立,彼时距离日本建立本土的现代银行迟了25年,距离中国出现的第一家现代金融机构——1845年英国人设立的丽如银行(Oriental Bank)——已过去半个多世纪。

  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也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次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是持续三十余年之久的洋务运动最后失败的标志(戚其章,2000)。

  晚清的洋务运动,源于“自强”愿望。清政府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制器又必须开办铁厂,开办铁厂不能不办铁路,办了铁路又不能不办银行。从今日眼光来看,恐怕是一种因短视而形成的逆向思维。直至甲午战败,清政府终于认识到,如果没有金融制度上的变革,将成为洋务事业的障碍。经此周折,朝廷终于批复创办银行,因此有了1897年的中国通商银行。1905年,清政府又成立户部银行,尝试建立中央银行,并进行币制改革——中国的金融业这时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从某种程度讲,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国人创办本土的现代化银行,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层面”、而非“器物技能层次”的重要变革。为什么1897年成立了中国通商银行之后,随即在1898年出现“戊戌维新”?这两件事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发生在一前一后绝非偶然,颇耐人寻味。只不过,这一切都比日本晚了二三十年。

  (作者丁骋骋为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金融和金融史等;毛子涵为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文

  疫情3年,我们对于新冠病毒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最初的原始毒株到后来的德尔塔、奥密克戎,每一次病毒的变异,我们都从国情出发,因时因势优化防疫策略,有效应对了全球5波疫情流行冲击,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密切关注病毒发展趋势,修订了10个版本的防控方案,提高疫苗接种率,筑牢群体免疫屏障。

  大年初一清晨,记者视频连线了距离哈尔滨300余公里的中国雪乡,大红灯笼映衬皑皑白雪,冻梨、冻饺子、冰糖葫芦等年货在雪韵大街火热叫卖。约有5000多人次游客在此度过除夕夜,数量达到疫情三年以来最多。客源既有黑龙江的,也有上海、云南、广东、河南等省外的,几乎都是“家庭齐出行”。

  慢生活,不一定远离日常。陶渊明有首著名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春节的“慢”不一定要靠远离工作、脱离日常来实现,世间冷暖,存乎一心。疫情期间,很多人居家过年,归家的旅途被暂时影响,通往自我的道路却逐渐开启。众多网友在春节晒出读书笔记、佳肴配方、健身打卡记录、陪娃写福字视频;有父母带孩子到近郊亲近自然,才发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如此贴切、“草色遥看近却无”诚不我欺,曾让孩子快速背诵的古诗词句,在静心感受自然造化时,竟融入血液,成为记忆里挥之不去的一部分。

欢迎有志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年轻人

  凯茜·林(音)来自上海,部分原因是办理到澳门的通行证更容易,而且她担心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她说:“我还不敢到海外旅行。”她和一个朋友在大三巴牌坊附近拍照。

<img src="//www.chinanews.com/cr/2023/0122/4149426562.png" alt="世贸组织总干事:中国是世界增长的引擎" />

陈家弘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