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题材与新叙事开辟新路径 《我的阿勒泰》创作座谈会举办

来源: 腾讯新闻
2024-06-02 12:58:34

  中新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高凯)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的网络剧《我的阿勒泰》创作座谈会日前在北京召开。

  会议围绕作品的叙事艺术、人物塑造、美学探索,以及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文学+影视+文旅”融合方面的意义进行深入讨论。

  散文改编、生活流叙事,尽管体量轻盈,但《我的阿勒泰》一经播出就凭借其由表及里的深度美感赢得了良好的收视成绩和社会评价。该剧此前成功入围第7届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并在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完成亚洲首映。《我的阿勒泰》开播以来成绩闪耀台网两端,收获广泛好评。CSM全国数据显示,该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全剧平均收视率达2.62,并成为爱奇艺迷你剧热度Top1,豆瓣8.8分登顶2024年国剧口碑榜,成功拉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文旅消费增长。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马力认为,该剧不仅成为新疆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还体现了文旅广电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他指出,“《我的阿勒泰》的成功是文化和旅游部门与广电部门通力协作的结果,通过文旅联动推广计划,有效地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旅游热潮,展现了1+1>2的协同效应”。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认为《我的阿勒泰》在文学艺术转化、美感网感统一以及社会情绪表现上作出了新的探索和贡献。他特别强调了该剧从散文改编为电视剧的标志性意义,对文学与影视关系的深化理解,以及剧集将真善美的追求具象化、地域化、时代化,为观众提供了一座连接心灵与真善美的桥梁。

  《我的阿勒泰》通过精心构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入探讨了文化传承、家庭纽带与个人成长等重要议题。这部作品被认为不仅拓宽了剧集的思想深度,也彰显了主创团队在艺术探索和文化传播上的社会责任感。

  该剧导演、编剧滕丛丛当日表示,“团队的初衷是通过高质量的制作和创新探索,尊重观众,创作出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剧中张凤侠的饰演者马伊琍、李文秀的饰演者周依然、巴太的饰演者于适、托肯的饰演者阿丽玛也分 别分享了表演心得。他们均表示,通过在拍摄过程中深入了解哈萨克民族和牧民生活,感受到了阿勒泰的自然美景和哈萨克族的风土人情,剧中充满魅力的多个角色,也唤起了大家对心灵故乡的追寻,以及对生活中简单、质朴美好的珍视。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我的阿勒泰》成功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叙事之美和人物之美融入其中,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更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是电视剧创作中的一股清流,其他作品可以吸收借鉴这部剧的成功之处。”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智锋表示,《我的阿勒泰》为观众呈现了一种温暖现实主义的美学体验,展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和谐共生,为电视剧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创新路径。

  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周蓉表示,《我的阿勒泰》在艺术表达上追求极致,提供了绵长而温暖的影像质感,为网络剧内容创作开辟了新路径,也为行业带来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称,《我的阿勒泰》的成功,证明了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多样化人物的重要性,强调了塑造人物时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灵感。这部剧作为中短篇电视剧的典范,对中国电视剧创作生态、风格多样性、人物塑造及创作源泉等方面都有重要启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当日指出,《我的阿勒泰》是新时代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的标志性作品,为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提供了一个新的样本,体现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创作的深厚滋养。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研讨会并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我的阿勒泰》是文学+影视+文旅梦幻联动的优秀典范,这部剧的成功重要意义在于增强了我们的信心,让我们看到了精品创作文艺创新有巨大空间。”(完)

<strong>  观察:前期招商或就偏爱此类企业</strong>

  湿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经过十多年的生态修复工作,滇池湖滨已初步构建出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的闭合生态带,湖滨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

  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岳春河在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说,“小孩子把活啊、死了的挂嘴上”“哭着打电话说不想上学”“挺内向的孩子,好像突然开朗了,甚至有些聒噪”这些往往不被重视的现象,极有可能是孩子走在极度危险边缘的预警,甚至是向家长发来的最后求救。

  埃尔多安说,土耳其积极看待芬兰申请加入北约,但不支持瑞典的申请。“我们对芬兰的立场是积极的,但对瑞典则不是积极的。”

  <strong>扩投资促消费</strong>

  破解当前“用工荒”“招工难”难题,需要合力构建起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人社部门要搭建精准高效的用工供需对接平台,借助大数据等手段,为劳动力及用工企业做好对接服务,力促就业市场的动态平衡;用人单位要针对未来人口红利不断减弱的现实,未雨绸缪提早布局,特别是制造业企业,要进一步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逐步以机器替代传统人力,减少对人工劳动力的依赖;对于劳动者自身而言,要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积极在自身上挖掘潜力。

阮素珮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