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古城西宁:非遗“集合”闹新春 社火巡游万人空巷

来源: 南方网
2024-06-10 13:59:30

  中新网西宁2月19日电 题:高原古城西宁:非遗“集合”闹新春 社火巡游万人空巷

  作者李隽

  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十,高原古城青海省西宁市的各区县优秀社火在市区集中巡游,2000余人的优秀社火团队同场献艺,热闹非凡。

  “快点走啊,去迟了看不见呐。”早上9点,61岁的青海省西宁市民吉顺莲催促着家人一起去看社火。

  社火源于民间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最早自汉代传入青海,至明清时期,“正月里闹社火”的规模愈发壮大,至今仍是重要年俗之一。

  社火的形式多样,有舞蹈、歌唱、杂技、戏剧等,表演者多为当地民众,他们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戴着各种面具,用自制的道具和乐器,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示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智慧。

  进入正月,高原古城青海西宁市的民众也纷纷舞龙舞狮划旱船,敲锣打鼓闹新春。

  在现场,“幸福西宁”“日月湟源”“魅力西区”“山水大通”“生态北区”“和谐东区”“遇见湟中”“文脉中区”八大板块的23个表演方阵集中巡游,这也是西宁市长期以来内容最丰富、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社火巡演。

  “‘魁星’‘孙悟空’‘财神’‘穆桂英’……都齐了。一台高台上有四五个角色,就是一台戏,也是一个历史典故。”早上10点,西宁市湟中区千户营高台制作人之一的马海仓正忙着清点已经绑在高台上的小演员们。“村里每年都演,小演员里最小的4岁,最大的7岁,因为每个角色都有好的寓意,娃娃们争着抢着要参加。”

  高台候场区,一群小男孩根据角色设计打上脸谱、着上戏服,站在数米的高台上等待着给民众展示中国西北独特的“空中杂技”。

  “高台在千户营村已有600多年历史,讲述《五虎上将》《封神榜》《大闹天宫》等传 统戏剧故事,是集当地绘画、刺绣、木雕等民间技艺于一体的高空造型艺术,以高、悬、妙、奇著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宁市湟中区文化馆馆长刘成寿介绍,今天湟中区带着19台高台,时隔十多年后将传承下来的优秀民俗文化展示给省城民众。

  临近中午,优秀社火集中巡游活动在一阵阵鞭炮、锣鼓声中开启,3公里长的巡游路线两侧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舞龙、舞狮、高跷、旱船……所到之处欢呼吆喝声不断,孩童们骑坐在大人的肩膀上观看,眼中充满欣喜。

  “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看‘胖婆娘’、高跷、旱船,那时候条件不好,最害怕‘胖婆娘’来身边。现在条件好了,很多人都把她叫过来给个红包、讨个彩头,才知道‘胖婆娘’其实不可怕,她也是来给大家送福贺喜来的。”人群中吉顺莲高兴地与社火角色互动后说,现在的社火融合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漂亮的土族阿姑、帅气的藏族小伙,大家伙一起看社火“年味”才十足。

  20岁的张梦迪从小喜欢唱歌跳舞,今天,她也第一次将练习了半个月的舞蹈表演给全市的民众。

  “我想在一年当中最喜庆的春节,跳着现在最火的《科目三》和《浪青海》,让大家高兴高兴,也希望更多的人来我们青海浪一浪(玩耍之意)。”张梦迪说。(完)

  “其实病情不会突然变重,”上海一三甲医院的呼吸科副主任刘可敬告诉记者,“在抢救资源准备充足的前提下,普通肺炎给予有效治疗,他就不会转成重症。”

  2019年初,赵晨阳母亲确诊肺癌晚期,并且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了其他脏器组织。家中也曾有亲戚得过肺癌并治愈,母亲并不觉得肺癌可怕,但“她认为转移了就没救了”。

  12月9日,国家卫健委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指示,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接诊核酸阳性的患者,医疗机构不得以核酸阴性、阳性来区分来接诊,完全出于医疗的需要进行接诊。

  这位曾带队支援过湖北的医生原以为,三年前的那段日子是他最艰难的时候,但没想到三年之后的现在,“比那时累三倍”。最近,秦宇红很累,心情也有些差,夜里也常常失眠。

  #疫情防护实用指南# 【中疾控周报:#新冠病毒可跨楼层气溶胶传播#】今天,中疾控周报发布了一篇关于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的论文。论文发现在多层和高层建筑中,由于卫生间地漏连接部位气密性差,排水管通风口堵塞导致厕所冲水时污水管道压力波动,病毒可能通过排水管和地漏跨楼层气溶胶传播。论文建议,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多层和高层建筑的卫生间地漏应保持水封,并确保地漏排水组件之间的密封性。(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可来华,无需向我驻外使领馆申请健康码,将结果填入海关健康申明卡。如呈阳性,相关人员应在转阴后再来华。

王宗芝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