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经济数据即将发布,5月消费增速有望加快

来源: 台海网
2024-06-13 22:34:17

  经济学家们认为,宏观经济依然处于复苏进程中,未来应关注政策落地效果与需求的恢复情况。

  备受市场关注的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将于6月17日对外发布。

  机构分析,“五一”假期、低基数效应等因素将带动5月国内消费回暖,但工业生产、投资等领域同比增速或走低,其中房地产增量政策尚未显效,相关投资延续低迷态势,在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的支持下制造业投资增速保持韧性。

  第一财经研究院发布的最新一期“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0.23,低于上月,仍居于50荣枯线以上。经济学家们认为,宏观经济依然处于复苏进程中,未来应关注政策落地效果与需求的恢复情况。随着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现代化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大,以及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逐步到位,预计下半年经济将持续改善。

  工业增速或回落

  第一财经首席调研结果显示,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5.99%,低于4月份6.7%的公布值。

  从先行指标来看,受前期制造业增长较快形成较高基数和有效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国家统计局5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时隔两个月再次回落至荣枯线之下。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认为,5月份PMI指数重回荣枯线之下,既有“五一”假期因素对环比数据的影响,也表明经济回升动能仍然不足。要高度重视需求不足导致的预期减弱,生产投资活动趋降的态势。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稳增长、促投资、扩内需等政策继续发力提供支撑,同时伴随海外出口大幅度回升,工业企业盈利稳步增长,工业需求逐步复苏,工业整体开工率仍保持合理适度水平,工业经济整体处在复苏阶段,预计2024年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较上期下降0.2个百分点。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的预测更为乐观。他认为,基数降低和出口需求推动生产活动进一步改善,5月工业增加值有望同比增长6.3%。从高频数据看,5月水泥周开工率回升,主要钢厂每周钢筋产量同比降幅收窄。

  消费增速有望加快

  随着就业形势改善、居民消费意愿回升,加之“五一”假期效应带动需求释放,5月消费增速有望明显加快。参加第一财经首席调研的经济学家对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3.41%,高于4月份2.3%的同比增速。

  文旅部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668.9亿元,同比增长12.7%,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3.5%。

  此外,低基数效应显著,也是推动5月社零增速上行的重要因素。2023年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7%,较2023年4月下滑5.7个百分点。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指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犹存,居民收入增速有待进一步提升,成为消费增速的压低因素。

  制造业投资维持韧性

  参与第一财经首席调研的经济学家们对5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预测均值为4.13%,略低于上月4.2%的公布数据。

  按照前期计划,所有增发国债项目将于今年6月底前开工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会同有关方面抓紧推动各项投资工作,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023年增发国债等政府投资的重要带动和放大作用,积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业内认为,在政府债券发行及配套基建贷款投放节奏加快后,基建投资形成实物工作量的速度会加快,相关投资有望再提速。

  温彬预计1~5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4.0%左右。其中,基建投资可能由6.0%回升至6.4%左右;考虑到5月出口有边际放缓迹象,1~4月制造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速持平,产能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预计制造业投资增速将小幅回落至9.5%左右;房地产新政对市场交易量的提振尚不明显,居民购房意愿和房企拿地意愿仍然偏弱,预计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降幅扩大至10%左右。

  毕马威中国咨询首席战略官蔡伟认为,往后看,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组合拳”有力推进,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有望延续积极贡献,居民消费或平稳恢复。不过,有效需求不足对当前经济回升的掣肘较强,凸显政策发力的必要性。

  5月下旬开始,房地产政策组合拳密集落地,包括取消全国层面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调低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等。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从政策内容上看,本轮“三连发”在近三年来的房地产支持政策中力度最大,而且显著超出市场预期,释放了支持房地产行业较快实现软着陆的强烈信号,预计将在短期内对楼市产生较强的提振效应。

责任编辑:刘万 里 SF014

  “农历正月初八,警方通知我的原生家庭被找到时,我特别兴奋。”王才志认定,不论父母贫穷或者富有,自己都会为他们养老送终,尽上儿子应尽的责任。随后,王志才和家里人说了情况,善良的亲人们都很支持他了却心愿,并嘱托他把随州亲人带回十堰,让他们也看看自己长大的地方,两家人一起聊聊。

<strong>  新职业从业者 年后紧俏开工</strong>

  同样加快复苏的,还有出境游业务。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相关通知,从6日起,全国旅行社试点恢复出境游业务。试点国家名单包括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20国。6日凌晨,全国相关出境旅游团队从各地陆续出发。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在革命早期,党的事业屡遭挫折甚至面临失败危险,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党中央。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此,中国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邓小平同志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必须要有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否则就会出现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应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流、发时代之先声,作出一系列重大科学判断,成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前进方向的领路人。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文件征求意见过程中,地方和部门以及军队都希望这次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中央委员会同志一致赞成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众望所归,当之无愧、名副其实;一致表示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反映了全党的共同意志,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写入党章。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郑重选择、必然选择,是党和国家之幸、人民之幸、中华民族之幸。

  李彦敏,2016年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先后在新加坡太阳能研究所、杭州纤纳光电、三峡清洁能源任职。2021年回到合肥创业,并于当年5月落户海创中心,其创业项目为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旨在促进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

  海产品线下消费旺盛,线上销售也同样红火。同时也带动了海鲜养殖的发展。

叶静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