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学生用5分钟短片讲述蒙文春联背后的“铸牢”故事

来源: 广西新闻网
2024-06-02 14:15:57

  一只羊角是蒙古族小男孩巴特尔 手中的“笔”,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的雪地,则是他的“纸”。站在这张白茫茫的纸上,巴特尔正学着写下一副“蒙文春联”…

  这一画面来自名为《春风吹又生》的5分钟短片。不久前,这部由华中师范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拍摄的短片,获得了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板块的最佳作品奖。

  全片以“蒙文春联”为线索,讲述了12岁的巴特尔向蒙古文书法传承人巴音达拉学写“蒙文春联”的故事。

  白节是蒙古族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近年来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中出现了不少新内容,贴对联就是其中之一。在博州,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喜欢贴蒙文春联。巴音达拉介绍:“很多蒙古族牧民认为,门口贴上蒙文春联会更有‘家’的感觉。”每逢过年,巴音达拉便用蒙文书法设计出不同的春联,送给当地的农牧民。他还利用周末在博州青少年宫为当地的孩子开设免费的蒙文书法课,教他们写蒙文春联。

  这件事引起了从武汉来的支教学生们的兴趣。“我们的服务地是有着35个民族的城市,援疆支教让我们为这里带来了新的知识,但同时,当地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也在滋养我们,所以我们想把看到的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短片导演余典说。

  在拍摄短片的过程中,支教的学生们一次次被感动:阿丽腾阿姨临时改变家庭活动,只为给摄制组提供拍摄场地;巴音达拉老师开着随时会陷入泥地的二驱车,也要坚持接送摄制组……

  短片中,扮演巴特尔的小演员银子贺来自多民族组成的融合家庭:爸爸是汉族人,妈妈是蒙古族人,姥姥、姥爷也是蒙汉结合。据悉,在博州,和银子贺一样,蒙汉结合的“多民族融合家庭”还有很多。

  “石榴千房同膜,是友谊、团结、亲密无间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显化,也是我们拍摄《春风吹又生》这部短片感受到并想与大家分享的。”余典说。(完)(《中国新闻》报作者刘益伶报道)

  吴恳说,2022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使馆以此为契机,开拓进取,推动中德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一系列高层交往,从战略高度为双边关系发展把舵定向,为巩固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注入强大动力。

  不止灯影交错,舌尖上的年味也是西安人新春里至关重要的一“味”。早在“腊八节”前后,西安数家“老字号”门前就排起了长队,腊牛肉、炸丸子、腊肠等传统年货是“老陕”们饭桌上的“执念”。与此同时,探索新意百出的“老味道”也成了每年人们格外期待的环节。

  马克龙称,法国将为本世纪的挑战做好准备。国家必须对其武装部队进行转型,以应对战争的需要。他还提及未来“混合战争”的威胁,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以及恐怖主义的持续威胁等。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让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生王泽龙感到温暖和振奋。王泽龙说,尽管身处异国他乡,但海外学子时刻关心祖国的最新发展,也时常感受到来自祖国的牵挂与呵护。“过去的一年里,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的宏伟蓝图。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成为一名胸怀理想、坚持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我们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广交朋友,为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增添稳定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传到遥远的非洲肯尼亚,中国路桥员工们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

<strong>东北地区</strong>

黄家弘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