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进校园,边界要厘清

来源: 澎湃网
2024-06-18 19:44:09

  AI进校园,边界要厘清(社会杂谈)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AI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实现应用。在教育领域,产生“AI+作业”的现象。据报道,一些中学生表示,AI帮忙写作业,不仅基础性题目可以直接“借鉴”AI的答案,甚至连议论文、读后感等长篇作文,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都能成为“枪手”。

  AI代替人工写作业,从技术上并不是问题,但AI的“枪手化”实际剥夺了学习中最重要的过程性体验。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作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回顾整个学习过程不难发现,写作业是一个复习、巩固、提高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有面对难题的绞尽脑汁、失于迷津的抓耳挠腮。这都是学习中绕不开的过程。正是这些曲折,才让知识的采撷之路风景不断、妙趣横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生命经验。如果说,写作业是为了单纯地应付任务,那么AI轻轻松松地把答案“喂”到学生嘴边,似乎省时省力。但是,如果采用AI走捷径,便违背了学习的本质。

  不止校园,如若处理不好AI使用边界, 在其他领域也会出现问题:在信息传播领域,AI换脸混淆了虚假和真实;在艺术领域,AI绘画可能导致原创性削弱;在科研领域,AI则为学术不端和欺诈埋下温床……技术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伦理和法律还没来得及跟上,就可能会引发失序和失范。

  如果说,普通的技术生产的是外在于人、但仍然依赖于人的工具,那么AI在诞生之初,其宏愿就是试图复制人类自身,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处理好AI边界问题,让AI技术实现有序发展,是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AI的边界该如何划定?其实,我们怎样看待技术和工具,本质上是我们怎么看待人。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拿AI肆意牟利,或是让AI完全代替思考,就是本末倒置。AI的边界是“人本”,应给AI使用戴上“紧箍咒”,防止它跨过边界,成为人欲望和惰性的“催化剂”,而应成为辅助人们思考的“好帮手”。

  陈武并不赞同用“报复性”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来想象年轻人,无论是“报复性”消费还是“报复性”存钱,在他看来都是不恰当的。

  沈阳认为,ChatGPT不是搜索引擎,但做好了是绝对能替代搜索引擎。此外,离互联网比较近的行业将首先受到影响,包括教育、编程、材料撰写等常态化的脑力劳动。“AI看来先革脑力劳动者的命,之后革体力劳动者的命,这和大家以前的理解不太一样。”

  据了解,此次义卖筹集货品近400种、5.8万件。网友们不仅足不出户就能抢购诸多全球好物,还能顺便献上一份爱心。

  <strong>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strong>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优化调整的防控措施对于及时发现疫情、有效控制疫情仍然是有效的。随着我国优化防控策略措施,新冠疫情在未来可能会断断续续在局部地区、部分人群、一段时间内发生,出现全国范围内短时间集中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比较小。

  <strong>不拘一格,这里要求平等对待各种学历</strong>

  这一状况对亚太裔的健康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加州约有3/10亚太裔表示在获得健康服务上存在困难,1/4在获得精神健康服务上遇到障碍。费用是最普遍的原因,7/10的人有经济上的困难。

翟秀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