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北疆”实践

来源: 澎湃网
2024-05-31 06:51:38

  内蒙古地域辽阔,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内蒙古在讲好内蒙古故事,唱响“北疆文化”品牌上持续下功夫。据了解,内蒙古现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98个106处,先后公布了7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性项目共545项。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82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共1087人。

  为进一步守护文化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深入实施,内蒙古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北疆文化建设的落实举措》《落实<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措施>的实施方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2024年工作任务清单》,争取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亮丽内蒙古的实施方案》,从顶层设计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作出安排部署。

  随着各项政策接续落地,“政策落地工程”成效凸显,更多老百姓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近日,非遗文化盛宴“应时寻节学非遗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之‘知春味,品春味’——跟着非遗寻找春天”在内蒙古饭店一楼大堂举行,让人们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正如一位市民朋友所说:“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非遗文化,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蒙古大放光彩的“冰山一角”。2024年春节期间,内蒙古举办了“欢欢喜喜过大年游龙御马迎新春”主题7大类1500余项活动,同时,内蒙古各地博物馆立足馆藏资源,推动文物展览展示与节气文化、生肖文化、传统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结合,诠释春节文化内涵,举办了“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文化活动。2-3月,陆续推出“北疆印迹”“故塞同风”“铲释北疆”等北疆文化精品展览。

  在文化和旅游各类利好政策支持下,内蒙古旅游业也迎来蓬勃增长。据了解,2024年一季度,内蒙古接待国内游客6034.96万人次,同比增长79.24%,是上年同期的1,79倍;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39.02亿元,同比增长107.40%,是上年同期的2.07倍;推出的“迎新春戏曲北疆行”系列活动累计服务观众人数达十五万人次。(张浩天)

  <strong>2023关键词:创新和突破</strong>

  随着房企融资环境持续改善,机构人士认为,2023年房地产市场将逐渐探底回稳。在政策推动下,房地产业将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在此基础上,团结湖街道统筹资源,设置了“抗疫补给站”。街道动员辖区社会单位发挥资源优势,解决保供人员临时住宿、饮食、药品等需求。定时定点设置核酸检测绿色通道,确保小哥即来即采、即采即走。同时以党建带工建,依托团结湖街道快递外卖行业联合工会,根据疫情防控实际情况就近选址,设置“抗疫补给站”,提供温暖的歇脚场所、抗寒保暖的物资包。除了给辖区骑手们提供矿泉水、方便面等日常能量补给物资和消毒洗手液、口罩等常用防疫物资外,还特别针对抗疫一线中的女性群体提供“暖心包”,包含红糖、护手霜、卫生巾等物品,提供最便捷的服务保障。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03/98/7422984748075657334.jpg" alt="" />

  记者在镇雄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看到,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齐全;全院抽调的重症专家团队,24小时救治患者……几天前,五德村村民杨朝燕因呼吸衰竭、心肌损害住进危重症阳性病区。县医院通过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远程会诊,开展多学科联合救治,患者病情得以好转。

  值得注意的是,RCEP首次在中日以及韩日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关系。2022年1月至6月,中日、韩日双边进出口贸易额分别为20.3万亿日元、5.5万亿日元,分别较2021年同期增长10.6%、25.5%。此外,在RCEP框架下,中日韩在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光电设备制造等领域开展合作,为三国在新技术、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业的区域价值链合作奠定了基础。

林旭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