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牦牛博物馆十周年:传播牦牛文化到更远的地方

来源: 台海网
2024-06-04 09:35:08

  中新社拉萨5月18日电 题:西藏牦牛博物馆十周年:传播牦牛文化到更远的地方

  中新社记者 赵朗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西藏牦牛博物馆刚好走过十年,这是中国唯一一座牦牛主题博物馆。牦牛粪是镇馆之宝,一半藏品由牧民们无偿捐赠,凭借这些,这座博物馆一次次“出圈”,成为西藏热门旅游打卡地。

  当时57岁的他辞去北京出版集团的职务再次回到了曾工作16年的西藏,“当时没有资金,车也是自己的,也不知道要建在哪。后来,多方努力,得到了北京和拉萨两地的支持,博物馆纳入了北京重点援藏项目。”

  由此,吴雨初建团队,开始了3年的筹备工作。行走3万公里,他和团队进行田野调查和藏品收集,困难重重,又一次次被牧民们的热心感动。牧区没有博物馆概念,藏语中也没有博物馆的直译。吴雨初向牧民做了最简单的解释:要给“亚”(藏语,意为牦牛)建“颇章”(藏语,意为宫殿)。申扎县的一位牧民听说北京的汉族人到西藏给牦牛建宫殿,特别感动。他们一家人做了一顶牦牛帐篷,坐了3天的汽车送到了拉萨。

  2014年开馆时,西藏牦牛博物馆已有数千件藏品,十年来,仍有民众不断向这里捐赠藏品。

  西藏牦牛博物馆共4个展厅,藏品诠释着高原大地历史文化、畜牧文化、器物文 化、生态文化,以及音乐、舞蹈等艺术文化。感恩展厅内,墙上悬挂了152头牦牛头骨,甚为壮观。

  吴雨初介绍:“牦牛头骨均是它生前主人送来,博物馆给这些牦牛头骨做了编码,编码背后记录了它主人的名字、它的名字和性别,家住哪里、海拔多高、一生产了多少奶、多少酥油。你看上面那一层个头小的全是母牦牛的。”

  西藏牦牛博物馆建成后,牦牛文化走到了更远的地方,曾到北京、广州、南京、杭州等很多城市展览。牦牛粪作为镇馆之宝,是每次展出的必备。他说:“很多人以为牦牛粪很臭,闻后都说有股牧草的清香。在外展出,馆员们学会了不少牧民技能,都会砌牛粪墙,做灶。”

  过去十年,西藏牦牛博物馆接待过不少国外政要、科学家、博物学家等。其中,有位美国考古学家,机缘巧合之下,他在这里竟见到了已故父亲的照片以及研究牦牛的论文,这一跨越重洋的不期而遇让他感动不已,潸然泪下。

  为何选择牦牛作为表达西藏文化的符号?吴雨初解释:“一说到西藏文化,很多人便认为就是宗教文化,我不这么看,牦牛文化比宗教文化早得多,它由高原劳动人民创造而来,它才是真正的高原象征。”

  他还说,牦牛身上的肉、血、奶、皮、毛、骨、粪便等等一切,成就了西藏高原人的衣、食、住、行、运、烧、耕,所以当之无愧。

  但拥有多家视频网站会员的网友对记者表示,一般平台推出优惠政策后,支持消费者提前取消,不会进行强制绑定或取消后续会员服务后进行扣费,消费者依照惯例操作,未仔细阅读优酷优惠条款,发生被扣“冤枉钱”的情况,即优酷扣费页面提醒的“未完成任务,扣回已享优惠”。

  大雪一场接着一场的落下,盖满了枝头、盖满了草原、盖满了公路,银装素裹的黄岗梁林场美如童话。此时,马鹿、狍子等野生动物纷纷出来觅食,成为这片雪原上新的主角。

  此外,为了推动“美国制造”,美国国会已经出台了相关立法,帮助消费者以更优惠的价格购买电动汽车。从2023年1月1日开始,购车者将从符合资格的电动汽车中获得最高7500美元税收抵免优惠。

  加州州长加文·纽瑟姆在社交媒体上说,当他在医院与一起大规模枪击案伤者见面时,又不得不前去听取另外一起枪击事件的汇报,“悲剧接踵而至”。加州大学戴维斯医疗中心枪支暴力问题专家加伦·温特穆特哀叹:“我们疲惫,我们害怕,我们愤怒。”

  今年全球经济预计将增长2.9%,比去年10月预测的2.7%提高0.2个百分点。

  香港《南华早报》评论称,受通货膨胀和乌克兰危机的持续影响,今年全球经济增速料将放缓,中国5.2%的增速预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丁俊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