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华丨文博)行吟阁前,沿屈原脚步“上下求索”

来源: 腾讯新闻
2024-06-11 17:56:36

  中新社武汉6月9日电 题:行吟阁前,沿屈原脚步“上下求索”

  作者 武一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端午临近,武汉东湖行吟阁下书声朗朗,国风少年诵《离骚》,忆屈原。

  屈原与东湖,有绕不开的缘分。沿湖前行,经沧浪亭,至行吟阁,一尊屈原塑像巍然而立。人们不禁驻足瞻仰,屈原“被发行吟泽畔”的流放经历油然浮现眼前。

  修建于1955年的行吟阁,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成的屈原纪念性建筑。阁名出自《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阁高22.5米,平面呈正方形,三层四角攒尖顶,上覆翠瓦,檐下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手书的匾额。阁内陈列着与屈原相关的诗词拓本,阁楼四周松柏、香樟、兰草和山水环绕,“诉说”着他正道直行、清高孤绝的品格。

  “屈原一生有三部曲:出生在湖北秭归,去世在湖南汨罗江,而武汉是他曾经流放经过的地方。游览东湖听涛景区,可以将屈原的一生重走。”武汉东湖听涛景区工作人员刘文惠说。

  她介绍,两千多年前,武汉一带属于楚地。如今,东湖作为楚文化的荟萃之地,有着不少关于楚国遗迹的传说和记载。在该景区,沧浪亭、橘颂亭、屈原纪念馆与行吟阁等一道串联起屈子文化景观群。

  刘文惠说,同样因诗句“行吟泽畔”而得名的,还有武汉本土的“行吟阁”啤酒。有诗词文化加持,美酒更添几分醉意,它曾是“老武汉”的共同记忆,虽已退出市场,但人们对屈原的敬意不会消散。

  2300多年前,屈原真的到访过东湖吗?屈原《九章·涉江》歌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鄂渚,古时相传在今武汉武昌黄鹤山,即蛇山上游三百步的长江中,距黄鹤楼不远。”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屈原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蔡靖泉说,东湖曾与沙湖相连,并通长江,是壅塞湖。屈原未必到过东湖风景区行吟阁所在之地,但他在流放江南的途中登上鄂渚而回望,又曾“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的确来过今武汉一带,或许还在此踟蹰而留连。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两年后,东湖为纪念屈原而修建行吟阁。在蔡靖泉看来,此举把屈原之魂留在了武汉,使得 行吟阁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

  “屈原是被世界人民共同纪念的文化名人。其爱国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其高尚志行,成为中华儿女品格的楷模;其卓绝楚辞,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的典范。屈原被崇尚为中国的诗魂、国魂和民族之魂。”蔡靖泉说,屈原投江殉国后的两千多年来,中国民众的生活都与他密切联系在一起。今天,当人们前来东湖行吟阁仰观屈原像,便会肃然起敬。

  行吟阁也见证着屈原文化的传承和焕新。端午将至,行吟阁迎八方来客。与屈原有关的沉浸式情景剧在此上演,带领游客“穿越”到遥远的战国。身穿楚服的青年相聚屈原像前,行礼、焚香、祝语、献爵,用华夏礼乐仪式缅怀这位伟大爱国诗人。春风化雨间,屈原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完)

  <strong>问题十四:</strong> <im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02/08/aca7b4a4003c41e9a4f7d1446d6b3801.jpg" alt="" />

  广西是南方籼米主要产区。广西全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当天召开,会议称,广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形势,新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20万吨、食用植物油储备规模2万吨,全区2022年度地方粮食储备实物库存常量保持高位。当地统筹资金支持7个自治区本级直属粮库、20个市县级粮库新建标准仓房、开展低温仓改造等,粮食储备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据广东省学校美育工作专家、广州市越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草水彩画绘制技艺区级传承人苏昕介绍,通草水彩画兴起于18世纪至19世纪的广州,当时主要用于出口,它独特的用材和笔法充满了浓郁的岭南色彩,成为广州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

  武当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多年来,依托武当山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湖北组织开展了玄天上帝神像赴台巡境、海峡两岸武当文化论坛、鄂台(苗栗)青少年武当文化体验营等系列交流活动。

  据了解,在“乙类乙管”政策实施叠加春运出行高峰、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国际(地区)航线逐步复航增开等多重利好影响下,浦东国际机场进出港客运航班日均超100架次,环比增长150%。上海机场边检站方面介绍,进入2月份,单日出入境客流首次跃升至2万人次,是政策实施前的3倍。

  ——探索借鉴国外知识产权保险发展有益经验。从知识产权保险的推行和运营方式中,可借鉴韩国行政部门+专业机构的运营模式,提高知识产权保险政策推行的专业化程度。充分发挥专业机构或行业协会在推行知识产权保险方面的集聚效应,采取强制险或者团体险保费打折的方式,吸引更多企业熟悉知识产权保险产品并参保,推高险种认可度。

牛佩珊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