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为中国西部农村蓄能加码

来源: 广西新闻网
2024-05-31 14:34:02

  中新社兰州1月26日电 (记者 丁思)“新能源+治沙”“新能源+农牧业”“新能源+生态修复”“新能源+沙漠风情游”等新模式正逐渐落地中国西部农村,为乡村绿色发展“蓄能加码”。今年1月26日是首个国际清洁能源日,新能源成为甘肃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建言献策解决“成长中的烦恼”。

  近年来,甘肃风光资源迎来“风光无限”。据甘肃省社科院发布的《甘肃能源 发展报告(2024)》显示,甘肃新能源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产业构建的重要牵引,带动了装备制造、科技研发、配套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看中甘肃优质的风、光资源,以及辽阔的戈壁荒漠地,甘肃省人大代表、甘肃武威金宇浩睿农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荣华自2020年带领团队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建设“金宇牧光互补现代农业园区”。

  “太阳能光伏板可以遮挡太阳直射地面,降低地面水分蒸发,光伏板下我们会种植沙生植物,改善牧场小环境,也会起到治沙的效果。”金荣华26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说,“牧光互补”实现了牧场大部分电能自给,该团队还研发了用于奶牛牧场的黑膜沼气发电系统,变废为宝,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

  金荣华说,光伏产业与生态经济融合发展,这将为西部农村带来诸多福音,光伏板下还可以种植其他农作物,甚至还可以创新开发沙漠旅游,再加上大量光伏板的清理工作等等,带动周边农牧民增收致富。

  “新能源+”产业如火如荼展开,这在甘肃省人大代表、金昌市市长王方太看来“还需因地制宜”。王方太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表示,由于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对生态治理、农业发展等方面的要求和标准不同,各地实施路径、方式方法等均有差异,建议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小规模试点、再逐步推广,探索出适合各地的特色发展模式。

  王方太说,下一步,金昌市将综合考虑水资源保障和土地、电网送出消纳等条件,统筹电源侧、负荷侧、电网侧,坚持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开发,推动集中式风光电开发;科学推动屋顶分布式光伏,因地制宜开发建设分散式风电,逐步发展矿区风电、尾矿光伏等“新能源+”,打造具有多种生态和经济效益的风光电项目,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甘肃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吴绍珍还建议,新能源消纳能力还需提升。随着新能源建设深入“沙戈荒”腹地,配套电网建设规模、运行成本快速上升,大规模新能源开发与电网安全、输送消纳之间的关系、电力市场体系的有序疏导还需要进一步协调,电网输配电能力和智能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完)

  近年来,海东市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持续讲“黄河故事”,成功举办了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暨河湟文化艺术节、河湟文化高峰论坛,获批设立省级河湟文化(海东)生态保护实验区,进一步推动青海黄河流域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澜沧江源,非政府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与牧民合作社一起,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导游、漂流培训,组织牧民提供雪豹观察、澜沧江漂流等服务,保护好生态的同时,牧民收入大幅提高。

  “我家就在农庄附近,这里给提供免费食宿,每个月还能拿3500元工资,目前我们正在为迎接游客做准备。”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红林子农庄工作人员木台力甫·艾麦提说。

  这一争论的最终解决有赖于新金文材料的发现与解读。

  据介绍,该展览作为广东省博物馆年度自然科普系列专题展览,综合了地质学、古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宝石学等多学科知识,是广东省博物馆对自然、人文和艺术相互融合的展览策划创新和探索,又是难得荟萃世界各国琥珀艺术的精品展。(完)

  AI绘制的肖像画

徐平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