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证券部分财务顾问项目费用畸高 去年股票承销业务“交白卷”储备项目两年多为0|中小券商IPO

来源: 广西新闻网
2024-06-03 19:41:26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IPO再融资组/郑权

  近期,正在排队的6家拟IPO券商频频出现重大事项,如渤海证券因财务顾问业务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东莞证券第一大股东变更……

  其中,排队时间本就很长的渤海证券,在大股东高比例股权质押成为老大难问题后,被立案调查或又将成为一大上市障碍。被立案调查背后,渤海证券部分财务顾问项目的费用及费用率畸高,三个财务顾问项目的收入就高达4.26亿元,在2019年排到行业前六。此外,渤海证券承担的个别财务顾问项目,能提前三年锁定收入,颇为蹊跷

  2021年递交上市申请以来,渤海证券的净利率接近“腰斩”,净资产收益率更是直线下滑,公司业绩和盈利也是大幅波动,整体大幅下滑,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过于依赖投资业务。而能体现差异化特色的投行业务,渤海证券在经历2019年高光时刻后迅速变脸,2023年的股票承销保荐收入为0,储备项目已经连续两年为0,这对于“靠天吃饭”的渤海证券是一个不利信号。

  部分财务顾问项目费用畸高 个别项目能够提前三年锁 定巨额收益?

  近日,渤海证券因财务顾问业务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不过,渤海证券的公告并没有公布因哪一个具体的财务项目违规遭罚。

  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2022年上半年,渤海证券公司作为财务顾问为客户完成“16万达02”、“16万达03”、“16融创01”、 “20万达01”、“16融创07”、“20明投01”、“20西苑01”、“20西苑03”等多只债券的到期回售、转售财务顾问项目。

  其中2019年,渤海证券完成了“16万达02”(发行规模80亿元)、“16万达03”(50亿元)、“16融创01”(15亿元)等债券的到期回售、转售业务,收取财务顾问费42,654.87万元。值得关注的是,渤海证券承担上述三个债券项目的业务金额要小于或等于145亿元,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会选择到期回售权。

  与渤海证券收入相近的华泰证券相比,华泰证券2019年作为财务顾问承担的并购重组交易家数14家,行业排名第一 ;交易金额1,280.65 亿元,行业排名第一。14家项目合计交易金额1280亿元,华泰证券的财务顾问收入为5.06 亿元;而渤海证券三个项目不超过145亿元的交易金额就获得4.26亿元收入,可见收费较高。

  与正在排队的IPO券商相比,渤海证券上述三个财务顾问项目的收费更是畸高。2019-2021年、2022年上半年,华龙证券北京分公司完成财务顾问项目数量分别为31个、20个、19个和5个,财务顾问收入分别为1,317.74万元、680.13万元、807.09万元和76.42万元。同期,华宝证券完成财务顾问项目数量分别为6单、9单、17单和10单,实现财务顾问业务收入分别为174.5万元、445.72万元、2,649.37万元和 411.58万元,与渤海证券3个项目4.26亿元的收入相比简直是有云泥之别。

  即便按照公司债承销的费用率计算(wind显示一般不超过2%,通常在1%~1.5%之间),渤海证券担任的“16万达02”、“16万达03”、“16融创01”三家项目的财务顾问费用率超过2.94%(注:费用率=财务顾问费用/业务总规模,由于回售转售金额低于或等于发行规模,故实际费用率超过2.94%),显著偏高。

  渤海证券对上述三家财务顾问项目的费用及费用率对比同行显著偏高,中间是否有猫腻,是否违法违规?

  2020年,渤海证券完成了“20大连万达MTN001”、“20万达01”等债券的到期回售、转售业务,收取财务顾问费5,324.06万元。渤海证券2019年和2020年大部分财务顾问业务收入来自大客户万达。

  但有意思的是,渤海证券2020年承担的“20万达01”等债券的到期回售、转售业务十分蹊跷,因为“20万达01”2020年9月份刚刚发行,回售期为三年后的2023年9月。难道,“20万达01”刚一发行,渤海证券就把三年后的回售转售事项都给安排好了,还提前收取了收入?

  渤海证券在“20万达01”债券回售期到来之前就能提供财务顾问业务并确认收入,与公司之前的惯例不符,如上文提到的“16万达02”、“16万达03”、“16融创01”三家项目,都是2016年发行的债券,2019年“3+2”中的“3”到期,即到了回售期渤海证券才承担的债券回售转售财务顾问业务。

  排队这两年:净利润降了60% ROE滑坡净利率“腰斩”

  公开资料显示,渤海证券2021年12月递交招股书申报稿,排队时间接近两年半。

  2021年,渤海证券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07亿元、18亿元。2022年和2023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14.16亿元、21.01亿元;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5.01亿元、6.78亿元。

  简单计算,渤海证券2023年的营收较2021年下降30.12%,归母净利润下降了62.34%,62.34%的净利润降幅在6家排队IPO的券商中是最大的。

  除了净利润大降,渤海证券在排队这两年的净利率也接近“腰斩”。2021年,公司净利率为59.86%,2023年降至32.26%,接近腰斩的降幅在6家排队的IPO的券商中最高。

  渤海证券净利润、净利率及ROE出现超过同行的巨大降幅,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自营业务收入占比较高,但投资收益及投资收益率波动较大。

  招股书披露,渤海证券2021年的自营业务收入为17.01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高达56.59%,接近6成。2021年,公司自营业务的营业利润为15.16亿元,营业利润率高达89.15%。

  2021年末,渤海证券自营业务的投资规模为377.46亿元,投资收益17亿元,平均收益率为4.51%,自有资金收益率高达10.97%。

  但到了2022年上半年(招股书只披露到此),渤海证券自营业务投资收益率降到了0.17%,也就是差点亏损;自有资金收益率降到了0.4%。

  据公司2023年披露的报告,渤海证券2023年的自营业务收入约为7.15亿元,较2021年下降了约58%。

  自营业务带有“靠行情吃饭”的特征,渤海证券依赖自营业务会出现业绩大幅波动的问题,不利于做大做强。因此,发展投行等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业务,是中小券商的必答题。

  去年股票承销收入为0 连续两年无股权承销业务

  渤海证券投行业务这道“必答题”,在经历2019年的高光时刻后,收入一直不温不火。2019-2023年,渤海证券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分别为4.18亿元、1.52亿元、1.43亿元、1.52亿元、1.35亿元。

  细分业务看,渤海证券投行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财务顾问业务(此次被立案调查的业务),股票承销收入占比不高,2023年甚至为0。

  wind显示,渤海证券2020-2023年的股票项目(IPO、增发、配股、可转债等)承销额分别为11.17亿元、43.07亿元、6.41亿元、0,承销保荐收入分别为0.46亿元、0.82亿元、0.17亿元和0。

  更悲观的是,渤海证券已经连续两年没有股票承销保荐项目,没有了储备项目,意味着渤海证券短期内的股票项目承销收入依旧将是0。

  如今,渤海证券因投行业务被立案调查,对本就羸弱的股票承销业务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发行人会规避存在潜在被罚及信誉受损的投行,尤其是渤海证券还是一个小投行。

责任编辑:公司观察

  由于香港国安法是一部新法,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条文理解与细则上的模糊地带,这很正常。事实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法律不需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在实践中对法律进行完善和补充是人类法治进程的常态与经验。然而,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尚未就此作出决定之时,一些美西方舆论就再次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宣称释法将破坏香港自治和司法独立,影响黎智英案的“公平审讯”。他们就差没把心里话直接说出来了:只有严重危害国家安全、曾宣称“为美国而战”的黎智英被无罪释放,香港才是“自治”的,司法才是“独立”的,审讯才是“公平”的。

  在生病之前,王可可在一家影视公司负责IP运营,她觉得自己疫情三年来都处于工作焦虑的状态。2020年春节档前夕,王可可负责的一部电影在上映前一天宣布延期,紧接着她需要迅速解决预售退票、广告客户延期等一系列问题。

  可问题是,CNN常年针对我国台湾问题指指点点,把自己打扮成“台湾问题专家”,其中不少在两岸问题上挑拨是非的“大作”就出自今天闹笑话的CNN国际频道。

  在周四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采访时,法雷尔表示,他希望访问中国,与中方通过协商而非仲裁解决贸易问题。他说,如果中国取消对澳大利亚的出口制裁措施,澳愿意考虑撤销向WTO就中国实施经贸制裁提出的诉讼。法雷尔明确表示,愿意与中方“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见面,“时间会证明双方最终如何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称,澳政府正在“本着诚意”与中国进行谈判,“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并消除其中的任何障碍,这符合澳国家利益”。澳反对党自由党领袖彼得·达顿也表示,为了解决贸易争端,重新开启对话是一件好事。

  日本防卫省表示,辽宁舰航母编队12月16日进入太平洋,从冲绳以东移动到冲绳以南,再航行到关岛西侧海域,随后于26日开始北上,27日下午8时左右出现在冲绳县冲大东岛以东约270公里处。共同社报道称,日本防卫省对中国航母活动保持警惕。

  “根据此前香港的经验和教训,内地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分流分治,保障医疗系统。”香港呼吸系统专科医生梁子超此前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提到,香港的防疫方针调整是把疫情防线从社区退到了医疗系统,从严格的防止病毒传播转向尽可能减慢病毒的传播,为老年人及长期病患者争取接种疫苗的时间,加快防疫物资的供应,以及做好医疗系统的分流。

黄茹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