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小伙骑行东南亚:用“车轮”寻觅“海内知己”

来源: 杭州网
2024-06-10 13:19:57

  中新网太原6月9日电 题:山西小伙骑行东南亚:用“车轮”寻觅“海内知己”

  作者 杨佩佩 杨杰英

  一人,一单车,山西小伙张照亮从中越边境广西东兴口岸出发,骑行了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历时四个多月骑行8000多公里,慢节奏的“深度游”让他融入当地,感受中国与东盟文化交融的魅力。

  今年29岁的张照亮从大学时期开始接触骑行,大三那年,他便骑行东北。2019年大学毕业后,张照亮用两年半时间骑行中国五分之四的地级市,骑行总里程近6万公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我而言,骑行是探索世界,了解自我,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

  被问及为何选择骑行东南亚时,张照亮说,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一衣带水,中国也连续多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在地缘上不可忽视,自己比较感兴趣。同时,在厦门工作期间,他了解到中国人“下南洋”的历史,想要实地探访生活在东南亚的华侨华人。

  2024年1月1日,张照亮准备好骑行装备和护具,独自一人踏上骑行东南亚之旅。在越南广宁省下龙市的博物馆看到汉唐时期的明器、在柬埔寨被当地民众邀请参加生日派对、在马来西亚过开斋节……其间,他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一路骑行的见闻和趣事。

  “在东南亚骑行,天气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每天都是高温暴晒,时而有骤雨。全程以露营为主,很少住店,有时候会露营在风光旖旎的地方。”张照亮说,每进入一个国家,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同时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不断刷新他的认知。

  东南亚国家中,张照亮对越南有着特殊情结,这源于“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相传,王勃遗体埋葬在越南蓝江左岸,当地民众出于对他的崇敬,为之雕像、修祠,作为纪念。张照亮骑行至王勃庙,在此寻觅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才气。骑行跨过蓝江大桥,望着蓝江水想象当年王勃抵达这块土地的情景。

  在越南为数不少的古建中,到处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汉字。建造于公元1070年的文庙——国子监是河内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越南第一所大学,里面供奉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先贤。

  张照亮在国子监遇到一名越南女孩,在参拜孔子后,女孩用汉字写下自己的心愿:“我希望明年可以到中国留学,上海等我,杨慧英”。这让身处异乡的张照亮感慨万千,“越南有完备的儒学教育体系,在当地深受推崇,很多学生和家长在考前都会来此参拜。”

  骑行至老挝首都万象,中国援建的公路、铁路,让张照亮感受到中国和老挝建立的深厚友谊。张照亮介绍,骑行在13号公路上,了解到这条贯穿老挝南北的公路是中国援建的。在万象参观的第一处建筑便是万象火车站,看 着“澜沧号”列车奔驰在中老铁路上

  “印度尼西亚是我骑行东南亚的最后一站,在首都雅加达的唐人街,意外发现一条小巷的牌坊写着‘关帝庙’。在东南亚,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帝庙。”张照亮说,那是一座由当地华人建造的南靖关帝庙,其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门口墙壁绘有桃园三结义彩塑。

  张照亮告诉记者,此次骑行收获颇多,探访东南亚重要的历史遗迹,了解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脉络,探索古代文明烙印,以及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以后有机会,我还想骑行万里茶道、丝绸之路等路线。”(完)

  在主会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无尽的交谈”展区,策展人朱朱为观众带来一场艺术与科技的碰撞,在展区一层,刘野的绘画作品《傍晚的李特菲尔德别墅》与瑞巴卡·霍恩的小提琴装置艺术《DIE DREI GRAZIEN IM TANZ》平行展示,两位艺术家作为同学,在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跨时空“交谈”。参观中,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一件名为《无限可能的Baguette》装置艺术是演员谭卓的作品,一飞冲天的火箭承载着谭卓的想象。谭卓说:“我喜欢一些奇怪的、充满幻想的东西,但我的影视作品又都是现实主义的。另一方面,我其实挺‘哈’技术的,我在作品中很在意工艺的部分。每个艺术家风格不一样,我很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达到一种‘天衣无缝’的完美状态。”在这件展品后面就是一件名为《谭卓》的数字多媒体展品,大屏幕展示着数字人敲打键盘,不停忙碌,但她的创作原型就是演员谭卓,拥有一个数字分身,的确是件很酷的事。

  2022年,独角戏重新引发关注。鼓楼西剧场先是推出三部“独角show”,然后策划“独角戏戏剧节”。在炎热夏天,《一只猿的报告》《象棋的故事》《吉他男》带来了一股静气,足令人清凉。处于那个时刻的几个戏剧人与其说是占据了一个转折时空上的立足点,倒不如说他们在一个刚刚成型即将消失的世界里,哪怕片刻,也要站立。

  商圈节日人气旺 客流量恢复明显

  <strong>上海月最低工资2590元 全国最高</strong>

  如今,“保险+期货”的保障网越织越广,覆盖越来越多的品种、地区和农业人群。

  “家里还缺啥不?”李鑫磊东看看、西瞅瞅。“都有啦!”姚传堂说,虽然自己一个人在家,村里把他照顾得很好。“平日里,网格员隔三差五上门,村两委也常来走访,家里米油就没缺过。这不,入冬前,家里还通上了自来水。”

徐冠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