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在华成立20周年 推动数字地球从理念走向现实

来源: 未来网
2024-06-03 05:54:39

  中新网北京6月2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6月2日发布消息说,由中国科学家发起、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学术组织——国际数字地球学会2024年迎来成立20周年,6月1日在苏州开幕的第三届中国数字地球大会举办“国际数字地球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聚焦中国科学家在推动数字地球从理念走向现实、引领数字地球全球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名誉主席、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院士主持开幕式并作大会报告,强调数字地球正在成为全球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科技领域之一。面对国际国内社会不断提出的重大需求,他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拓宽数字地球研究方向,推动地球系统研究达到新高度。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主席亚历山德罗·阿诺尼(Alessandro Annoni)视频致辞,称赞中国科研工作者推动了该学会发展数字地球的目标和愿景,为其成为全球地理空间领域的重要力量作出巨大贡献。国际地理学联合会主席迈克尔·梅多斯(Michael Meadows)作为国际组织代表致辞,高度赞扬双方合作在推动领域科研进步和机构间合作方面发挥出关键作用。

  联合国全球地理空间信息管理专家委员会、国际科学理事会数据委员会、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等多个国际组织致贺信。为表彰在全球数字地球发展中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科技工作者,国际数字地球学会授予郭华东院士“数字地球杰出科技成就奖”,授予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刘勇卫“中国数字地球突出贡献奖”。

  据介绍,在“数字地球”理念指导下,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数字地球技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全球变化、灾害预防和治理、世界遗产与自然资源保 护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经20年积淀发展与创新探索,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已成为数字地球全球发展的领军者,并取得系列学术成就和发展成果。

  第三届中国数字地球大会以“数字技术支撑地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围绕数字地球的理论与技术创新、典型应用示范、行业发展等方面,深入研讨数字地球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为各领域专家学者、决策与管理部门、创投企业工程与研发人员提供交流平台,促进中国数字地球科技的进步,推动地球大数据科学技术在重大科学发现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中贡献力量。

  在大会特邀报告环节,多位院士专家围绕天地互联的智能遥感卫星与应用、软件新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考、数字地球与科研范式的变革、中国环境卫星及其应用、月球南极水冰探测遥感选址与分析、卫星大数据的气象实践、地球观测助力应对社会挑战等进行主题报告,并与参会专家学者代表展开深入讨论。

  第三届中国数字地球大会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和南京大学主办,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空间地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空天院等承办。大会为期2天,设有数字地球学科前沿、数字地球应用创新、数字地球技术服务、数字地球青年发展等主题分论坛。

  据悉,1999年11月,中国科学院联合19个部委以及中外相关机构在北京召开首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2004年7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在北京注册成立,拉开了数字地球全球化、体系化发展的序幕。20年来,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先后在中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欧洲、日本和印度成立6个国家与区域委员会,建立“数字丝路”国际科技联合体,创建青年科学家创新网络,成立6个专业领域工作组,在全球多层次、多领域形成高效发展机制,建立广泛合作渠道。(完)

  考虑到这些因素,陈霄认为,放宽贷款年龄限制,利好了中年及中老年购房群体,释放了部分购房需求。同时,父母也可以有机会与子女一同买房承担还贷压力,也间接减轻了部分年轻人置业的压力。

  1988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十七次常委会会议期间,“界别”这一提法首次出现。在此之前,全国政协的组织设置一直用“参加单位”来表述。2004年3月,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协章程修正案,政协章程第一次正式以“界别”来指称所有的政协参加单位。

  “但银行也应该理解客户的金融需求,主动改善服务,而不是对提前还款设置障碍。毕竟相对于短时利润,长期的信用更有价值。如果购房者提前还贷存在违规恶意阻拦的情况,消费者可以向银保监会进行申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王蓬博说。

  这样的早年经历,无疑令他对家国和佛法有自身的认识。当然,也要看到,出家人星云在迁往台湾前后,已经与国民党高层有交往,甚至后来还加入了国民党。这为他日后在台湾立足,并创设佛光山,是有实质帮助的。

  至此,2023年已有6名中管干部接受审查调查,此前3人为山东省青岛市政协原主席汲斌昌,国家烟草专卖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何泽华,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雪峰。

  数位受访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环境资源界别的设立,不仅顺应了我国对环境资源的新认知,也是实现双碳目标、保障耕地及能源安全的必然举措。

刘玮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