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业综合竞争力跃居世界首位

来源: 驱动之家
2024-05-29 08:59:05

  拿下全球最大单笔订单 三大指标保持同步增长

  中国造船业综合竞争力跃居世界首位(国际论道)

  本报记者 张 红

  “全球第一大造船国”

  “造船业综合竞争力中国超越韩国居世界首位。”《韩民族日报》近日以此为题援引韩国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称,2023年,中国在造船业价值链综合竞争力方面超越韩国,“位居第一”。据该报告介绍,造船业的价值链竞争力是通过对研发与设计、采购、生产、维护与服务、需求这五个领域进行评估,并计算出综合得分进行排名。韩国去年的综合得分为88.9,仅次于中国的90.6,位列第二。日本以83.1分排名第三,欧盟以71.4分排名第四。报道称,韩国产业研究院自2020年开始评估造船业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此前韩国一直排名第一。

  报道称,从各领域来看,韩国仅在研发与设计和采购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而在生产、 维护和服务以及需求方面,中国竞争力非常强。另外,从船型来看,韩国在天然气运输船和集装箱船方面领先于中国,而在油轮领域,中国的竞争力自2022年起便已超过韩国。

  近来,中国造船业好消息不断。

  4月29日,中国船舶集团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与卡塔尔能源公司当天在北京举行18艘全球最大27.1万立方米超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项目签约仪式,这标志着中国LNG船研发设计建造从大型一举跨入超大型领域,高端船舶研发设计能力向世界领先目标迈进。此次签约项目中的27.1万立方米LNG运输船将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自主设计、建造,总长344米,型宽53.6米,型深27.2米,设计吃水12米,是全球最大的LNG运输船。据卡塔尔《半岛报》报道,该项目总价值近60亿美元。18艘LNG运输船中的8艘将于2028年和2029年交付,另外10艘将于2030年和2031年交付。卡塔尔能源事务国务大臣、卡塔尔能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萨阿德·谢里达·阿尔卡比表示,这份合同创造了单笔新船订单金额最高纪录,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这一新的里程碑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和卡塔尔之间不断发展的合作,特别是在能源领域。”《半岛报》称。

  5月20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造船最新数据,造船三大指标保持同步增长,国际市场份额稳固。1至3月,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3.8%、69.6%和56.7%。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雷达尔咨询公司数据报道称,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一大造船国,截至2023年,以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轮、液化石油气船和液化天然气船的总订单账面价值计算,中国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6%;韩国排名第二,市场占比41%。

  数量优势终将促成质量优势

  好消息的背后是中国造船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日本《产经新闻》近日刊登报道指出,美国海军部情报局的数据显示,中国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32倍。不难想象,数量优势终将促成质量优势。

  截至2023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已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外媒分析普遍指出,如今中国造船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非常稳固,这源自国家政策支持,也得益于国内造船业已经形成了集群效应,相关产业链发达,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升级。

  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指出,中国造船业的发展与中国政府的“海洋强国”战略密不可分。美国战略之页网站报道称,在中国政府的帮助和鼓励下,中国造船企业的产能和竞争力不断提升。2019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这一年,中国两大造船企业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进行了重组,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造船集团。报道还说,中国在新订单方面继续在全球造船业中领先,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造船的价格经济而且质量逐步提升。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认为,中国造船业的快速发展“受益于大规模商用造船业”。报道指出,在未来数年拥有充足订单的情况下,中国的造船厂扩大了规模,培训了大量工人,建立起庞大的供应链。美国彭博社和英国路透社等外媒则注意到,2023年,中国发布了《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在发展目标中提出到2025年,液化天然气(LNG)、甲醇等绿色动力船舶国际市场份额超过50%。

  中国造船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大背景是全球造船行业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超级周期”。随着老船淘汰更新、环保新规落地,国际市场新船需求旺盛。

  根据英国造船和海运动态分析机构克拉克森数据统计,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累计成交新船订单353艘/2730.9万载重吨,新船成交同比增加10.9%。知名航运杂志《劳埃德名单》编辑罗布·威尔明顿就指出,全球对新船的需求正在增长,加上脱碳需求日益提升,对绿色船舶的需求还将继续增长。韩联社报道也指出,近日,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援引克拉克森研究的数据称,今年第一季度韩国船企承接的订单总额同比增加41.4%,为136亿美元,已达到去年全年接单总额的45.5%,位居全球第一。同期,中国订单总额为126亿美元,同比增长8.6%。韩国一位造船业高管称,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需求如此强劲,以至于韩国造船业无法消化所有订单,因为韩国造船厂的产能和人力都有限。

  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整个造船行业正处在高景气度区间。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最新预计,2024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将在4500万载重吨左右,新接订单量在5500万载重吨左右。克拉克森预计,今年新造船市场的签单景气趋势仍将持续。对于造船业而言,今年依然是个好年份。

  克拉克森最新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造船业完工量超日韩总和,高居全球榜首:中国完工量同比增长16%,占比首次达到了50%。今年1—3月,中国新接订单量占据全球总量的近七成,达到69.6%。

  彭博社提到,目前,造船业正面临一场大规模转型,航运企业开始用绿色动力船舶来替代化石燃料船舶。2023年,国际海事组织在最新的减排战略中提出,要尽快使国际航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在考虑到不同国情的情况下,在2050年之前或该年前后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中国相关部门印发了《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提出到2025年,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初步构建。到2030年,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基本建成。

  根据研究机构彭博新能源财经统计的数据,以液化天然气为动力的船舶的订单占全球订单的比重从2019年的约15%跃升至2022年的近40%。该机构2023年8月发布的报告指出,2023年以甲醇为动力的船舶的订单增加了一倍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在国际份额中的占比首次超过一半,达到57%,并实现了对主流船型的全覆盖。由中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5400马力纯电拖轮、国内首艘500千瓦氢燃料电池动力船等绿色船舶也陆续投用。同时,一批新能源船用装备也取得新的突破。

  彭博社还注意到,除了计划建造更多以液化天然气、甲醇等清洁能源为动力的船舶外,中国还计划加快液氨、液氢、液态二氧化碳等新型运输船研发。

  梅西此行不仅引爆了球迷的热情,还带动一场商业的狂欢,球王本人也快被潮水般的流量薅秃了。而由于主办方经验不足,姗姗来迟的商业赞助、谣言满天飞的陪酒谣言……更是让梅西此次的中国行增添了些许突兀和混乱。

  最后,邢海明大使还说:30年前就有人唱衰中国,抛出所谓的“中国崩溃论”。30年后,中国用实打实的成就证明了那些人的错误。现在赌中国输的人今后一定会后悔。

  看大使馆的通报,两人当天谈了很多。但有句话,邢海明大使是这样说的:希望韩方在处理对华关系时,能够摆脱外部因素的干扰。美国正竭力打压中国,有的人赌美国赢、中国输,这显然是误判,没看清历史大势。

  张腾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要从事美国政治与中美关系研究。曾获中美富布赖特项目资助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访学。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及青年项目,出版学术专著《国会委员会与美国对华决策研究》,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并在中央主流媒体上发表中英文时事评论百余篇。

  过于庞大、耀眼的掩埋遗物对三星堆遗址与文化整体的研究和探索也构成了些许干扰。参加过1980年至2000年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研究和组织工作的赵殿增曾坦言:“两个祭祀坑的发现,也在某种程度上打乱了工作的计划性,同时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不仅上千件埋入时就被有意打碎文物的修复、整理、研究、保护工作需要投入很大的力量,而且社会各方面对这批文物的关注和需求,使我们无法正常地继续原有的工作。”计划被打乱的最直接影响便是发掘资料的整理与考古报告的发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万娇就在论文中表示过:“从祭祀坑旁边的三星堆开始,兴奋的考古工作者不断地对三星堆遗址进行新的探索,自然就忽视了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对以往发掘资料的整理和发表。1980年发掘后发表简报《广汉三星堆遗址》,这样及时的发掘—整理—发表的优良传统并没有很好地延续下去。”时至今日,研究者能够使用的资料,除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写的《三星堆祭祀坑》,只有1934年、1963年和1980年的三个简报,没有详细的正式报告。

  5月15日,中国官方对外宣布,戚继光舰当天开始执行远海远域实习任务并访问越南、泰国、文莱、菲律宾4国。其中戚继光舰赴菲律宾访问备受外界关注。路透社报道称,戚继光舰到访菲律宾之际,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的紧张关系正进一步加剧。今年以来,菲律宾加强了与美国的军事合作,不仅向美军开放多达四个军事基地,而且和美国举行更多的联合军演。

蔡秀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