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模式”再创新 为生猪养殖户开辟风险管理新天地

来源: 海报新闻
2024-06-24 10:38:32

  记者 杨美

  去年7月,在大商所、郾城区政府、大地期货和太平洋财产保险的合力推动下,2023年“大商所农保计划”饲料养殖专项项目——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生猪项目顺利落地,为当地16户生猪养殖户的15581头生猪提供了价格保障。期货日报记者注意到,去年大地期货在项目中创新性地引入了“以销定赔”模式,积极引导养殖户提前制订科学合理的养殖计划,在保障养殖主体基本收益的基础上,为推动漯河市生猪产业的良性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

  引入“以销定赔” 强化生猪产业风险管理

  据了解,截至目前,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已经连续三年落地河南漯河,实现从郾城区小范围试点到全市覆盖。三年来,该模式共惠及漯河生猪养殖户221户次,覆盖育肥猪205239头,其中郾城区养殖户参与最多,有128户次,他们在漯河参保群体中对“保险+期货”也最为熟悉,已经渐渐将这一金融工具融入每年的生猪养殖计划中。

  “我们年初就问漯河还有没有‘保险+期货’,这两年猪价跌得太惨了,我参加过前两年的项目,减少了亏损。养殖户很需要这个项目。”去年下半年,期货日报记者在漯河当地调研时,郾城区养殖大户王如意在谈到“保险+期货”项目时表达出积极的参保意愿。

  据悉,漯河市是河南重要的生猪养殖基地,生猪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接近70%,当地现有生猪存栏198.36万头,年出栏量306.66万头,全市5个县区中4个县区被确定为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区)。与生猪“保险+期货”渊源颇深的漯河市郾城区,正是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区之一。生猪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关系着众多养殖户的收入,也影响着当地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为了更好地支持漯河农业产业发展、精准实现对养殖户的金融服务,“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在当地经过三年的推进,初心不改,创新不怠。2023年,大地期货联合保险公司进一步创新,改变以往养殖户投保多少生猪、对应赔付多少的方式,在价格险模式中将出栏量(即实际销量)作为核定最终理赔数量的依据。同时考虑到养殖户在实际养殖过程中会依据市场行情适当调整养殖规模,以及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生猪死亡等因素后,还设置了一定的保险理赔系数,以更精准确定理赔数量。在理赔阶段,农户通过提供对应的检疫票作为投保生猪出栏的证明,并以此作为实际销售数量来申请理赔,只要实际出栏数量超过投保头数的85%,就可以按照原投保头数核算赔付额,否则就根据实际出栏量进行赔付测算。

  大地期货衍生品部总经理林唯玮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以往养殖户在投保时可能缺乏精准的市场预测和出栏计划,导致投保数量与实际出栏数量有时会存在一定差异。“以销定赔”模式通过对生猪实际出栏数量进行追踪核验,引导养殖户在投保期间根据养殖和出栏计划合理确定投保数量,在保险到期时科学理性顺势出栏,使得投保更贴近实际销售情况。大地期货在该项目中首次尝试这一模式,为生猪产业科学经营提供助力,并为“保险+期货”模式规范实施提供新思路。

  “去年在‘以销定赔’模式引导下,我们养殖户可以更好地树立价格风险管理理念,避免过度投保造成不必要的保险支出,也能够更科学地制订养殖计划。”漯河智勤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传勤表示,通过与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机构合作,还可以学到更多风险管理和保险知识,进一步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促进产业科学避险 养殖户赔付观渐趋成熟

  其实,早在2021年生猪期货上市第一年,郾城区的养殖户就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尝试参与了生猪“保险+期货”,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记者了解到,部分养殖户已连续三年参与“保险+期货”,从不懂期货为何物,到现在农闲时会打开手机看看大商所的生猪期货走势,农民与期货市场的距离正一步步拉近。

  当地养殖户对“保险+期货”这一风险管理模式的了解也在不断深入,逐步形成了科学养殖的观念和理性的保险赔付观。据了解,去年郾城区项目总保费约167万元,而在9月初项目结项时,最终赔付远不及养殖户的自缴保费,这主要是因为去年项目运行期间生猪价格并未出现下降,反而出现上涨。在最终赔付较少的情况下,参与项目经验丰富的生猪养殖户并没有因此抱怨,因为他们早已领会到“保险+期货”的实际意义,从一开始希望有额外收益到逐渐理解“保险+期货”作为一种价格保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投保者应对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生产经营不确定性,因此最终赔付覆盖保费成本并不是必然结果。

  从项目开展期间的猪价走势来看,生猪价格从起保时的14.05元/公斤,涨至保险到期时的16.65元/公斤,上涨幅度为2.6元/公斤。由于生猪价格上涨,虽然保险最后理赔较少,但养殖户的生猪销售收入明显增加,综合项目中养殖户自缴的保费和保险理赔,最终也实现了增收,这也是生猪“保险+期货”项目的初衷。“参保养殖户一头猪实际上增收了约275元。”林唯玮说。

  确实,买生猪“保险+期货”产品赔付不是目的,让养殖户在周期波动中能够好好“活”下去才是。“买保险不出险才是赚了。”王如意参与去年的项目时就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保险+期货”消除的是养殖户对生猪价格回调的后顾之忧,以便让大家能安心养猪,一直养猪。

  太平洋财产保险漯河中心支公司总经理韩明杰对 记者表示,漯河当地有些参保农户后续还自发参与了一些商业性项目,他们大多希望这类保险能常态化开展。

  “三年来,我们真实感受到,在生猪价格波动加剧的新周期里,‘保险+期货’模式降低了‘猪周期’对养殖户收益的影响,更弥补了传统农业保险中缺乏生猪价格、生猪养殖利润保险的空白。农户风险管理意识不断提高,通过购买保险的形式参与期货市场,成功防范养殖过程中面临的价格风险,实现少亏甚至不亏的目的。”韩明杰说。

  实际上,对我国农业生产来说,“保险+期货”是相对新型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那么,和期货市场相距较远的漯河农民是如何在三年前就利用“保险+期货”进行风险管理的?据记者了解,漯河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生猪“保险+期货”能够惠及当地广大农户的重要因素。

  三年来,漯河政府围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主体自愿、稳步推进”的总体原则,为了帮助养殖户规避价格风险,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还对“保险+期货”的资金投入作出明确规定,持续支持大地期货打造“漯河样板”。

  经过前期试点的积累,河南省各级政府充分认可“保险+期货”在生猪产业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生猪“保险+期货”的创新推广,并对生猪“保险+期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2023年,郾城区政府就再次提供保费补贴约60万元,鼓励支持区内养殖户形成科学养殖的观念,继续利用金融工具进行生猪产业风险管理。

  总的来看,从2021年生猪期货上市之际的临颍县首单生猪收益指数项目,到2022年漯河全市域覆盖的生猪专项项目,再到2023年郾城区创新探索“以销定赔”模式,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已经在漯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相信后续随着“漯河模式”的不断创新与深化,也将在更大范围内助力更多农业主体利用期货工具进行风险管理。

  “未来希望‘以销定赔’这一模式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期货服务‘三农’也需要继续沉下心去进行市场培育,做一次项目不难,持续紧跟市场变动、关注政策导向、跟踪农户诉求才是把项目做精做细的关键。”林唯玮说。

责任编辑:张靖笛

  “班副,每次我上升至最高点该转换下降的时候,绳子就缠腿,分不清哪根是主绳,哪根是副绳……”面对队员的询问,史晨祥手把手解答。一旁的哥哥史呈祥看到弟弟这般,内心充满骄傲与自豪。

  案例解析:

  中国驻美使馆临时代办徐学渊在活动开幕致辞中表示,很高兴看到美国艺术博物馆与中国驻美使馆第九次合作举办新春佳节庆祝活动。希望现场观众能更多尝试和体验中国春节习俗和文化底蕴,亲身感受文化多样性的独特魅力。

  中曾宏曾因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救火工作而闻名,在今年早些时候出版的一本740页的书中,他生动地描述了在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几近金融崩溃期间,他作为日本央行时任副行长的激烈斗争。他还曾担任国际清算银行和二十国集团的研究小组主席,并与许多全球央行行长保持密切联系。前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樱井诚(Makoto Sakurai)预计,鉴于中佐的背景,他将更加重视金融系统的长期健康。

<strong>  《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摘要</strong>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赤溪镇大力发展传统产业,持续引进新兴产业,并统筹推进总投资约3.8亿元的宁德赤溪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围绕“多彩田园,慢享赤溪”主题,强化党建引领及“一村一品”建设;围绕“雁乐赤溪,茶果飘香”主题,以雁乐溪为轴,建设一带三区六村落,充分引导各村挖掘优势资源。

李秉贵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