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著名学者俞樾《春在堂日记》手稿本在杭州首发

来源: 半岛晨报
2024-05-30 21:16:58

  中新网杭州5月30日电 (张斌)5月30日,纪念俞樾任诂经精舍主讲一百五十六周年暨《春在堂日记》(手稿本)首发仪式在杭州俞曲园纪念馆举行。

  当日,《春在堂日记》收藏单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岳庙管理处(连横纪念馆)与出版单位浙江摄影出版社,以及临平俞樾纪念馆、德清俞氏文化馆等俞樾纪念单位同仁共同见证书籍付梓。

  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以“通经致用”为学术宗旨,重校勘、通训诂,由经学旁及子学、史学,是汉学在晚清得以恢复性发展的一位关键人物,被陈寅恪誉为“一代儒林宗硕,湛思而通识之人”。俞樾也是西湖文化名人,终身从事教育,自清同治七年(1868)应浙江巡抚之请,俞樾主讲西湖诂经精舍达三十余年,继承发扬阮元尊经崇汉的治经思想,被誉为“门秀三千士,名高四百州”,培养了章太炎、吴昌硕等一大批杰出弟子。

  《春在堂日记》手稿为目前所见唯一的俞樾日记原稿,一直由俞氏后人世代珍藏。1999年,俞曲园纪念馆在孤山落成,俞樾玄孙女、俞平伯长女俞成特地携《春在堂日记》手稿来杭,代表俞樾后裔捐赠给馆方。获赠手稿后,岳庙管理处悉心保护,唯一一次展出是在2017年杭州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今年,《春在堂日记》手稿成功入选杭州市级国有博物馆“镇馆之宝”,进一步印证了其价值。经悉心谋划,为最大限度保留原真性,《春在堂日记》手稿最终以原稿影印的方式“全景”面世,原汁原味呈现手稿真迹与后学历次题识。

  《春在堂日记》记录了俞樾自清同治六年(1867)至光绪二年(1876)的人生经历,而此十年,正是他掌教孤山诂经精舍期间。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所长徐立望介绍说,俞樾日记字迹在 楷隶之间,精谨端严,字里行间贯注朴学精神。此外,日记记载简约,并非学术札记,亦不臧否人物,但信息丰富,对俞樾和清代学术文化研究价值极大,比如其中展现书信往来,迎来送往,反映晚清社会和学术网络;展现著述及刊刻情况,丰富著述信息;展现家庭生活和日常所遇,见证士人世俗百态。

  花落春仍在,美誉垂千古。俞樾潜心治学、教书育人,是国学传承发扬的典范人物,更以西湖为题材撰写了数量可观的诗文、楹联、题刻。《春在堂日记》(手稿本)影印首发,为世人重新揭开俞樾研究篇章。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岳庙管理处(连横纪念馆)负责人沈飞达介绍说,此次《春在堂日记》(手稿本)首发出版是践行“让文物活起来”这一历史使命的举措。希望与读者一起,阅读俞樾,走进西湖文化名人的世界,赓续传统文化,共同谱写西湖文化遗产的当代华章。(完)

  “钟宝莲是我们广州南站有名的‘活地图’,一听车次就能准确说出列车停靠股道、停靠站信息,快速为旅客提供咨询指引服务。”同事李莹介绍,钟宝莲自2009年到广州南站工作以来,6本厚厚的笔记本记满了每次调整运行图后列车停靠股道、变化、应急处置方法等。

  细分话题有共鸣

  还有一次,在风老师的活动上,有个孩子的爸爸去世了,但孩子并不知道,一直以为爸爸还在医院里治疗。“这种情况如果不能提前沟通好,就很容易给这个家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刘蕾表示。

  近年来,“年轻人为何爱忘事”“‘青年痴呆’是否真的存在”等话题,屡屡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一名19岁男孩被诊断为阿尔兹海默症,虽然是罕见之个例,仍再次催热了“年轻人忘事”的话题,让一些年轻人担心自己是否存在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可能性,而且还再次带来疾病名称方面的思考——由于阿尔兹海默症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该疾病被俗称为“老年痴呆”或已不再合适。

  有客户咨询出境游时,戴波仍会相应做一些介绍。但对于真正有出行意愿的客人,他则会建议他们暂缓需求。在戴波看来,东南亚游是跨境游恢复的第一步,欧美、日本等地的旅游整体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他解释说,“出境游仍然有一些壁垒存在,比如回国的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会影响游客出游心理。目的地国的签证要求,相关防疫要求也会影响游客的选择,以及航班的稳定性。很多游客只是咨询,真正意义上的出游人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秦小厚一头扎进马来西亚仙本那的海里,随着下潜得越来越深,“世界突然安静了”。进入视线的是五彩斑斓的鱼,珊瑚群成片地在海底铺开,耳边只有自己的呼吸声和划水声。

蔡咏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