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人物|茅盾文学奖得主杨志军:成为写作的“在场者”

来源: 格隆汇
2024-05-31 06:50:42

  中新网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 上官云)对作家杨志军来说,最近3个月过得有些忙碌。茅盾文学奖揭晓,他的小说《雪山大地》榜上有名,数不清的采访、祝贺就此纷至沓来。

  在一些人看来,某些应酬式聚会上的杨志军,显得有点木讷;在另外一些人眼中,他却诚恳又健谈,兴致勃勃地采风、积累素材。这种性格转换的密码,就是文学创作。

  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杨志军非常坦率地肯定了写作对自己的积极影响:“在写作中,我才能获得快乐。当内心的想法得到表达,通过文字得以延伸,我才会觉得幸福。”

  《雪山大地》与杨志军的故乡青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青海,他度过了几十年的时光,此处的一草一木,热情待客的牧民,都成为他烙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我最初的一些作品,都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大湖断裂》《环湖崩溃》等等。”杨志军一直想回报那片土地,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努力,最终写出了《雪山大地》。

  这部作品完成后,他紧绷的情绪慢慢放松下来,“情感是写作的动力,好与不好,我至少给了那段生活一个交代,也对自己有个交代,短时间内不用再有所牵挂。”

  对杨志军来说,《雪山大地》能获得茅盾文学奖,意味着一种“认可”,也是一种鼓励,“写作是让我舒适的领域,让我能够一个人静静地面对自己,面对生活。”

  如果说写作是漫长的旅途,那杨志军还在往前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努力成为写作的“在场者”。

  一次水到渠成的书写

  动笔写作《雪山大地》的原因不算复杂。在杨志军的文学世界里,作品的积淀一靠生活、二靠情感、三靠对生活的过滤,也就是理性思维。这些准备,过去一直都有。

  “我的母亲是医生。小时候,一些藏民会来我们家看病,基本都是我父亲下乡时的房东,或者房东的亲戚。藏族人非常讲礼貌,每次来都带一点礼物。”杨志军回忆道。

  这些礼物往往是一些吃食,比如酥油糌粑青稞炒面,现在很常见。不过杨志军说,在过去生活困难的时候,这已经是藏民们能拿出来的最好的东西了。

  在他眼中,青藏高原上民族之间的这种融合,互相的扶持,是永存的日常生活现象。把这种水乳交融的感觉写出来,应该会是一部不错的作品。后来,就写出了《雪山大地》。

  小说全景式地展现了藏族牧民传统社会形态和生活样貌的变迁,讲述了以“父亲母亲”为代表的三代建设者的故事,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生态与发展的主题贯穿始终。

  在《雪山大地》中,除了宏大叙事外,人性中的善与美、日常生活的细节以及人们的喜怒哀乐,也都是他的写作对象。对杨志军而言,这是一次水到渠成的书写。

  从记者到作家

  杨志军出生在青海,二十来岁时,去陕西富县当兵,按规定要去支农。他在一个生产队蹲点,每天吃“派饭”,一家一家的轮班。

  有一次正坐在炕上等着吃饭,杨志军无意中看到一本破破烂烂的书,前后封皮都掉光了。他随手拿起来翻了翻,发现是著名作家赵树理的作品集,里边还有《小二黑结婚》。

  “我一看,这写的都是农村生活。我在农村也天天遇到类似的事情,是不是也可以试试看,能不能写小说?”杨志军开始想写东西,希望能成为一名作家。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后来,他进入青海日报社,被派到海北藏族自治州记者站,成为常驻记者。彼时,那里的生活完全是牧区化的,采访不是坐汽车,而是骑马。

  有时候没有路,他就骑着马慢悠悠地走,草原似乎一眼望不到头,不知道走多远才会有人家。遇到牧民的帐篷,就停下来住一晚,问问他们的生产生活,积攒稿件素材。

  “或许是太久没有见到外面的人,牧民们对我很热情,管吃管住。住一段时间后熟悉了,临别时会很自然地行贴面礼或碰头礼。”这种融洽的关系,每次都让他心里生出一股暖意。

  那时草原上地广人稀,从一户人家到另外一户人家,可能要走很久。杨志军有时候会想,或许这也是草原上人们喜欢聚会的原因,因为日常生活委实有些孤单。

  他很喜欢小动物,养过被遗弃的斑头雁、黄嘴鸦,还有草原上的鼠兔。那些带有情感温度的记忆,与辽阔的草原、蓝天白云融为一体,为杨志军此后的写作打下了足够坚实的基础。

  作家亦是见证者

  工作中的一次经历,让杨志军加快了在写作之旅上的步伐。

  “当时有36个农民在青海湖打鱼,不慎遇险,后来气温骤降冻住浮冰,他们被政府派去的救援队给救上来了。”作 为记者,杨志军被派往前方采访,几乎目睹了整个救援过程。

  新闻稿写完发表了,但杨志军觉得还有很多内容都可以写出来,包括遇险者在冰面上的心理、艰难的营救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这些思考,被他放进了中篇小说《大湖断裂》之中。

  从此之后,他仿佛越写越顺手,逐渐写出了“荒原系列七卷本”,纪实文学《无人部落》《亡命行迹》,以及包括《藏獒》三部曲在内的多部藏地主题小说等等,构建起自己的文学世界。

  有赖于做记者时养成的习惯,杨志军会将灵感随时记录下来,有时候很零碎的关键词,有时候是一个简单的情节或者人物表情。

  写完一段文稿后,他还要朗读一遍,如果读得很顺利,就意味着语言没有太大问题,“如果有这么一段内容能让我读得十分流畅,不用修改,我就觉得特别骄傲。”

  尽管后来离开了青海,但他对那里没有任何生疏感,而且如无意外,每年都要回去待一段时间,长则半年,少则一两个月,探亲,四处走走看看。

  “很多新的东西不断出现,获取素材是一方面,情感的延续是另一个方面。尤其是对写作来说,作家是见证者,成为在场者是件很幸运的事,也是必须的。”他说。

  文学没有止境

  对待文学,杨志军向来足够重视,许多会议能推就推,多腾出一点阅读思考和写作的时间。他更享受独处的过程,以至于给别人留下了“木讷”的印象。

  那些应酬式的会议上,过分热闹的场合有时会让他觉得无所适从,“我极少上网,不爱发朋友圈,对别人谈论的话题或者网络语言很陌生,也不感兴趣。”

  每当此时,他往往接不上话,只能选择沉默。在一些喧闹的饭局上,他甚至想不出一些惯常的客套话,不会说祝酒词,显得尴尬而又孤独。而写作,却是一个让他觉得舒适的场域。

  所以,去往青藏高原采风,面对想要了解的生活和人物时,他又会变成另外一个人,热情健谈,遇事一定要搞清楚前因后果,“我得把自己放得很低,就像流水一样,在低处流。”

  他不在乎别人给自己贴标签,也不会过多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也曾经有人提出批评,说我的作品很糟糕。没关系,我写好下一部,用好的作品作出回答就行了。”

  对杨志军而言,获得茅盾文学奖意味着一种认可,“文学无止境。我是一个终身都在学习写作的人,仰望高峰,不断攀登。拿了奖,能让我走得更稳健、更自信一些。”

  每个人对快乐的定义不尽相同。只要写作,杨志军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既然写作是我追求快乐的一种方式,那必然会陪着我一直走下去。”(完)

  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辉:文博单位是一个室内的参观场景,晚间的开放不影响游客的体验质量。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根据目前的需求,调整开放时间和延长闭馆,增加夜场开放。这样就等于说扩大了承载量,然后来满足不同旅游者对参观的需求。

  近日,网上出现多则内容为河南永城市两名女子吃凉皮后中毒致1死1伤的消息。7月14日,永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向纵览新闻(报料微信:ZLXWBL2023)证实,确有中毒事件发生,已经对全市凉皮企业进行了抽检,至于是否造成了1死1伤的情况该局并不掌握,公安部门正在进行调查。永城市公安局则没有接受采访,对于记者的问询均称“不清楚”。

  其中,夏宝龙为中央港澳办、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周霁为中央港澳办、国务院港澳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郑雁雄为中央港澳办、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香港中联办主任;郑新聪为中央港澳办、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澳门中联办主任;此前为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的杨万明、王灵桂现为中央港澳办、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务院港澳办纪检监察组组长施克辉改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央港澳办纪检监察组组长;原任国务院港澳办党组成员的向斌改任中央港澳办室务会成员。

  王毅希望域外国家尊重中国和东盟作出的努力,为维护地区稳定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相反。不要再派那么多先进舰机来这里耀武扬威,不要挑动和利用地区国家之间的分歧来达到自己的地缘政治私利,不要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就在这里指手画脚。中国和东盟不需要教师爷,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智慧、有能力通过共同努力,处理好南海问题,把南海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各级政府要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投资准入、新技术新业务安全评估等政策,健全透明、可预期的常态化监管制度,降低企业合规经营成本,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环球时报记者 乌元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陈立非]15日至16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成员部长级会议在新西兰奥克兰举行。随着英国商务和贸易大臣凯米·巴德诺赫于16日在奥克兰正式签署CPTPP,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申请加入成为接下来相关各方关注的焦点。1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中国申请加入CPTPP,对于中国、该协定乃至跨太平洋贸易都是有好处的。

许雅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