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第一大省,悬了!持续多年的“粤苏之争”出现了一些悬念

来源: 香港文汇网
2024-06-01 17:04:29

  来源于冰川思享号  作者熊志

  持续多年的“粤苏之争”,出现了一些悬念。

  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江苏的GDP增量和增速双双超越广东。其中,GDP增速领先了1.8个百分点;在江苏猛追下,粤苏季度GDP差额,缩小到只有500亿元左右。

  一时间,江苏赶超广东的声音不绝于耳。

  自1989年开始,广东的经济总量已经连续34年保持第一。如今,经济第一大省的称号,就要易主了?

  历史上,广东并非一直都是经济第一大省。

  1978年,广东经济排在全国第五,而彼时的江苏位列全国第二。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广东一路超车,在十年后的1989年,开始拿下GDP霸主的头衔。

  尽管在超越江苏之后,广东一路狂奔,稳坐经济第一大省的位置三十多年,但粤苏之争的故事,并没有走向终结。两大经济强省的你追我赶,也成了坊间这些年津津乐道的话题,一些网友甚至吵得不可开交。

  从一季度数据来看,广东能否持续保持领先,变数更大了。

  而回顾近几十年的数据会发现,江苏反超广东,并不是一种虚幻的想象。

  比如,在2013年到2015年,江苏和广东的差距,一度缩小到3000亿元上下。不过,在新冠爆发前的2019年,广东再次发力,将差距扩大到9000亿元规模。

  但2019年,也成为粤苏之争一个小小的拐点。

  此后几年,江苏的 GDP增速连年领先广东,二者的差距逐渐缩小,一直到今年一季度,广东只剩下500亿元的领先优势,经济第一大省的地位岌岌

  广东这几年没跑赢江苏,原因并不复杂:新冠以来,全球供应链被切断,作为外贸第一大省,广东的经济首当其冲。

  现在,新冠虽已结束,但经济全球化遭遇“脱钩断链”冲击,供应链重构,这给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的广东,依旧造成了不小冲击。

  这一点,我们看看广东几个头部城市的进出口数据,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今年一季度,除了深圳同比增长高达28.8%外,东莞同比增长只有0.6%,广州是1.7%,佛山则是同比减少33.1%,堪称断崖式下滑。

  当然,还是那句话,一季度数据的参考意义有限,不排除下半年广东发力,继续拉开优势。不过,至少从当前数据看,江苏离反超广东确实又近了一步。

  粤苏之争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是因为“一哥”之争天然具有话题度,更在于,广东和江苏所代表的两种发展模式,在全国有相当强的代表性。

  粤苏之争,也是模式之争。

  如果我们将视角放在城市首位度的层面,可以看到二者的明显差异。

  经济强劲的广东,坐拥广州、深圳两大一线城市,拥有珠三角这个强大的发动机,源源不断地虹吸全国的经济资源,实现集聚效应。

  在产值的空间分布上,广东是高度集中的,珠三角九市的GDP全省占比达到八成左右。但与此同时,粤东西北由于地理、区位的限制,成为了发展的洼地。

  像河源、云浮这些城市,GDP只有千亿出头,广东省内的贫富分化程度,是全国最严重的地区,没有之一。为此,省会广州不得不进行持续的财政输血,扶持兄弟城市的发展。

  相较于广东的两极分化,江苏则是全国均衡发展的典型,它的城市梯队结构,组成了一种群狼式的完美阵型。

  作为经济第二大省,江苏没有一线城市,但拥有五个GDP万亿城市,数量全国最多。

  如今的江苏,被称为是最散装的省份,苏南、苏中、苏北等地能形成散装的分立格局,前提是它们的发展水平都不差。苏中、苏北的GDP全省占比都超过20%,谁都有不服气的资本。

  所以,不像苏南苏北人那样“掐来掐去”,广东的珠三角和粤东西北根本就“打”不起来,毕竟经济层面是全面碾压——经济上没有话语权,本地人都跑去珠三角打工了,怎么可能会散装得起来呢?

  为什么广东和江苏,一个集中到过头,一个均衡到极致?

  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粤东西北有地理阻隔,广州历史上就是通商口岸,深圳是特区、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拥有先天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的经济产值自然集聚到广深领衔的珠三角。

  改革开放后,江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苏南模式”的逐渐成型让江苏经济驶上快车道,同时也造就了发达的县域经济。

  江苏是百强县数量最多的省份,仅仅是昆山一地的GDP,就超过了5000亿元,直追广东的惠州。

  可以这样说,同样是改革开放,同样是招引外资,广东是以珠三角单核驱动,尤其是广州和深圳,来作为资源配置中心,吸引全球的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

  江苏则完全不同,省内没有这样一个强大的资源配置中心。县域经济发达的城市,自身实力都不弱,接入全球分工,全凭各自的本事。就算需要一个中间枢纽,那也是上海,而不是南京或者苏州。

  这种集中、均衡的差异,跟两省所处的区位相关。

  江苏所在的长三角,上海是绝对的龙头,江苏的众多城市,在产业链的上下游位置上,其实是相对平等的,它们都为上海做产业配套,都接受上海的辐射。

  这也意味着,江苏缺少足够多的链主企业,链主企业往往都在上海。

  也因为有龙头企业撑着,广东民企500强的入围企业虽然要少很多,它们的营收总规模却只比江苏少2000亿元左右。

  由此可见,江苏的散装,几乎是全方位的。不仅区域落差小,城市间的实力旗鼓相当,就连头部民企的实力,看上去也更加均衡。

  广东和江苏,谁能笑到最后?

  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问法:集中发展和均衡发展,到底谁会胜出?

  如果从模式之争的角度,去看待粤苏之争,可以得出一个粗浅的结论:哪怕经济第一大省的位置易主,广东和江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建立绝对的领先优势。

  资源集中,有利于规模效应,但抗风险能力更弱;均衡发展,后劲更足,但缺少龙头去全国抢资源。发展模式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就像强省会战略,无所谓对不对,只有适合不适合。

  因此,粤苏之间的追赶才能一直持续三十多年,始终拉不开差距。它们的落后与领先,不是取决于模式的优劣,而是取决于自身的调整能力。

  事实上,2013年到2015年前后,江苏一度逼近广东,这也是因为广东前些年率先开启“腾笼换鸟”,淘汰了大量产业。在度过了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后,凭借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广东很快又将优势扩大化。

  近几年,江苏步步紧逼,大有反超广东的趋势。但拉长周期来看,谁能保证江苏能一直维持增速领先状态,而外贸承压的广东不会及时调整呢?

  经济第一大省之争,未来依旧大有悬念。也恰恰是因为有悬念,粤苏两省都很难建立压倒性优势,不过,这也好,这样它们才有足够的竞争压力,去当好全国经济的火车头。

岭南会旗下新公众号——岭南金融圈。这里我将分享一些自己的原创投资感悟,并推荐一些回报几十倍的投资标的。关注岭南会的粉丝,务必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关注!

责任编辑:张恒星

  印度“clearias”网站文章在谈论印度优势的同时也提到跨国企业在印度要面临的诸多挑战:复杂的官僚程序和税收制度;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土地征用问题,特别是企业可能会面临当地社区的阻力;员工的培训和技能培训投入过大;文化和语言差异等等。文章还称,“中国+1”中的“1”并非只有印度,也可能是“中国+N”,其中的热门目的地有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劳动力成本低,投资激励措施也有吸引力,这让印度各界对如何抓住这一机遇产生一定焦虑。目前来看,在机械制造、汽车和电气设备等行业,墨西哥、越南等国成为“中国+1”的明显受益者,印度并没有从这个战略中获得客观的收益。原因之一是印度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不断下降,相关贸易政策更为严格,有的动机也并非出于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愿望。如果印度不改变现有其贸易战略,就无法从“中国+1”中受益。

  印度“商业世界”网站一篇题为《印度未能借力“中国+1”战略?》的文章认为,尽管资源充足,但印度未能很好地利用“中国+1”。印度国会商业小组今年3月的报告称,印度未能为“中国+1”战略创造积极印象,这对印度是一个打击。

  显然,菲律宾在仁爱礁长期驻扎军事人员和修复“马德雷山”号的做法公然改变现状,严重违背了宣言精神,不仅无法促进争端有效解决,反而会使情况进一步恶化。

  9月7日,南京市发布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6项最新举措。这是南京市在8月4日发布《进一步优化政策举措 促进南京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基础上,再度推出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举措。根据最新政策,包括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和鼓楼区等四区范围内购买商品房不再需要购房证明。

  为了包装梁成运在美国的社会形象,美方挖空心思为其打造“人设”,虚构了其在英国就读大学、在联合国担任官员、去越南参战等履历,还要求他主动向美国州议员捐款以抬高身价。

  丁一汇:西北暖湿化是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一个区域性演变的结果。西北地区从“暖干”到“暖湿”的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从自然原因看,上世纪80年代起,大西洋的暖洋流开始增强,暖湿气流也在增强,这是海洋的年代际变化。2010年以来,这种增强的趋势和北极变暖更加显著,更多水汽和热量从北极向南输送到低纬度地区。

谢淑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