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强金融动力(财经观)

来源: 环京津网
2024-06-25 14:05:30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要全面提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成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高度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

  激励金融机构更大力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的科技创新再贷款正加速落地。近期,中国人民银行与科技部依托“创新积分制”评价,遴选了首批近7000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向21家全国性银行推送。各银行快速响应,迅速行动,首笔科技创新贷款近日已发放。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与科技部正在组织开展第二批32万余家科技型企业创新积分评价,遴选企业名单推送给银行,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强金融动力。

  金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金融管理部门持续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工作,设立支持科技创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稳妥推动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不断畅通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血脉。数据显示,前5月,我国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4.77万亿元、4.11万亿元、2.68万亿元,同比增长11.6%、15.9%、19.2%,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进一步上升。与此同时,科创板、北交所建设和注册制改革深入推进,科创票据、科创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已初步建成包括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创业投资、保险和融资担保等在内,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供需匹配,是畅通金融血脉的基础和前提。当前,金融有效支持全生命周期科技创新仍存在一些短板,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与传统金融供给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必须加快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和配套机制,丰富金融支持工具,全面提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成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高度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作用,引导银行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的需求,针对性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金 融服务。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资本市场具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契合科技创新企业的“迭代快、风险高、轻资产”等特征,能够有效促进创新资本形成,赋能科技成果转化,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大有可为、空间广阔。开拓科技金融业务是金融机构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机构必须加快业务调整和服务升级步伐,把握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要机遇,努力在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中实现自身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人民日报)

  据官方数据,2021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额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4.9%。在如此高的基数之上,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12326.8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速为6.3%,保持稳定增长。

  在世博会博物馆馆长刘绣华看来,在世博会博物馆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体验年三十,是古井贡酒对中国年文化、中国年酒文化的一次生动融合。

  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基因缺陷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全身肌肉萎缩无力、身体逐渐丧失各种运动功能。据介绍,小沂1岁多确诊SMA,当时尚无有效治疗药物,所有能救命的办法几乎都试过了,但治疗效果有限。

  近日,中国音数协电竞工委发布了2022年中国电竞产业数据摘要。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收入为1445.03亿元;中国电子竞技用户约为4.88亿人;中国电子竞技游戏产品中,射击类、多人在线战术竞技类和体育竞技类是产品数量最多的三种玩法类型,占比分别达到25.7%,17.1%和10.0%。

  “新的一年,铁路网建设将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铁路科技创新领军企业作用。”国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将完善铁路技术创新体系。坚持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面向铁路建设运输主战场、面向世界铁路技术前沿,统筹铁路行业各方力量和各类资源,组建铁路科技创新联盟,支持各类科技创新产品在国铁企业先行先试,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目标一致、同向发力、共赢发展的铁路技术创新体系。另一方面,从推进铁路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入手,开展重点领域自主创新战略深化研究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鼓励外资流入中西部地区,以推动当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数据来看,中西部地区正受到外企青睐,这对增强中国经济发展协调性有重要意义。

周勇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