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青年相聚彩云之南:用新思维、新方式保护世界遗产

来源: 广西新闻网
2024-06-14 14:22:30

  中新社云南弥勒6月14日电 (陈静)“年轻人要用自己熟悉和擅长的方式保护世界遗产,比如数字化、自媒体传播等。”13日,来自马来西亚的短视频博主罗甲芳在2024国际青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对话系列活动上分享自己与世界遗产的故事,表示想通过镜头把世界遗产的魅力展现给全球观众。

  当日,来自中国、俄罗斯、南非、巴基斯坦等近20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媒体记者 和青年齐聚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分享独到见解,并将参访红河哈尼梯田,了解梯田生态保护及乡村旅游发展,调研阿者科村传统村落保护、民族刺绣、哈尼古歌等。

  罗甲芳回忆,“9岁时,刚学会使用互联网的我搜遍全网旅游攻略,做好行程,在父母陪伴下走遍了历史名城马六甲与乔治城的各个博物馆及古迹。”此次红河之行,她计划以小众旅游目的地游记的方式记录见闻,让更多人了解云南、了解世界遗产红河哈尼梯田。

  首次到访云南的迪拜中阿卫视记者方浩明已在中国工作生活13年。他了解到许多中国青年响应乡村振兴号召,大学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令他感触颇深。

  “年轻人有更新的理念和工作方式,他们把传统文化融入景区、民宿,把古老的东西变得更有活力,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这太棒了。”方浩明说,“我的故乡伊拉克的古巴比伦王国有5000多年历史,很遗憾没能得到很好保护。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财富,不管来自哪个国家,我们都应携手保护它们。”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是中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农耕文明为主题的活态世界遗产,千百年来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哈尼梯田文化。“Z世代”哈尼族姑娘杨钰尼生长在红河哈尼梯田边,深受梯田农耕文化和歌舞文化的滋养。读大一时她就在家乡红河县筹办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青少年儿童美育艺术教育工作。

  9年来,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累计培训学员3000余人,“非遗进校园”“送艺下乡”志愿服务覆盖红河州百余个乡镇,上千个乡村。

  “四季生产调、乐作舞等都是梯田农耕生活的艺术化体现,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杨钰尼说,把年轻人喜爱的元素融入传统文化,将吸引更多人了解哈尼族文化、哈尼梯田,从而更好地保护它。(完)

  “家里供暖很好,之前多交的报停费也都退到手了,感谢你们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上海劳模学院院长包起帆表示,学院将本着用劳模精神办好劳模班的理念,为培养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做好工作,既为劳模教育尽心尽力,更要为劳模服务好,努力走出一条劳模学历提升的新路。

  据介绍,劳模学院结合劳模学习需求和在职工作实际,精心设计了新时代劳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教学安排上采用周末为主的独立组班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将基础理论课与劳模特聘教授课程、现场基地教学有机结合,被劳模学员们形象地称为劳模MBA培养模式。

  对于这支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军团”来说,“年轻”是最大的标签。20岁的郑钦文不久前获得了女子网球协会(WTA)2022年度的最佳新人奖;吴易昺、王曦雨和袁悦也都是20岁出头的年纪;最年轻的是17岁小将商竣程,本届澳网,他很有可能在个人大满贯首秀中带来惊喜。

  “县里把强化技能培训,培育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工人队伍作为基础性工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拓展产业工人培养途径,创新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和‘金蓝领’培训。”付成飞说,对企业一线高级工、技师参加专业培训的,该县财政予以专业补贴,探索实施“培训提升+就业创业”全链条人才培育机制,实施“求学圆梦行动”,为提升学历的产业工人发放补贴,激励他们提高知识水平,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设立农作物、甘薯、畜牧等专业培训班,帮助更多的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2万人次。

  将白首乌产业做大做深,也是果老首乌公司的愿景。该公司去年在种植基地投资200多万元购置了一套先进的烘干设备,不仅提升了白首乌加工能力,而且避免了采挖出来的白首乌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实现白首乌出土后就能立即送到车间加工。

阚星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