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放流珍稀特有鱼类 50多万尾鱼“安家”长江

来源: 中关村在线
2024-06-18 10:13:29

  中新网重庆6月17日电 (梁钦卿)为恢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50余万尾鱼17日在重庆市江津区米邦沱码头被放归长江,此次增殖放流的鱼类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胭脂鱼、岩原鲤,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厚颌鲂以及名优鱼类中华倒刺鲃4种。

  当天,由重庆市林业局、江津区人民政府主办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2024年增殖放流活动”在江津区米邦沱码头举行。

  本次增殖放流采用切鳍标记、体外标志、内藏可视标志、化学标志等标记方法,按照珍稀、特有种5%,名优种1%的标记率对放流的1.7万余尾苗种进行标记。此外,活动邀请了5位专家对苗种标记、抽样、 测量、称重、装车、放流等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指导和

  西南大学渔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姚维志表示,在长江十年禁渔的背景下,恢复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十分重要,增殖放流工作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当前,增殖放流的主要目标就是恢复种群,对长江里衰退比较明显的物种进行补充。

  他还介绍,现在放流的种类和数量也更加科学合理。重庆每年都要根据上一个年度水生生物资源的监测情况,来制定下一年的增殖放流规划。“我们现阶段能够放哪些鱼类,每种鱼放多少数量,都是在调查的基础上科学确定的,而且这个规划每年都要进行修订。”

  据了解,自2020年以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共开展增殖放流活动30余次,放流鱼类14种共1000余万尾,其中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特有鱼类400余万尾,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重庆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王维表示,本次放流有助于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数量的恢复、群落结构的改善以及水生生态的修复,同时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完)

  今天,门头沟育园小学的校门外将敲起太平鼓和京西大鼓,热热闹闹迎接孩子们回来。门头沟第三幼儿园的大门口,两只兔子人偶将出现在校门口,与返园的小朋友们互动玩耍,各班老师们也将戴上兔子耳朵,给同学们送上最温暖的拥抱和祝福。

  “近年来,为了能够实现智能运管,江苏水源公司不断推动工程数字化管理水平提档升级,建成南水北调江苏智能调度系统,成功实现大型泵站群‘1键1分钟开启1台机组’的远程监控模式。”管湑松表示,“除了远程监控,无人机巡堤技术也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此外,洪泽泵站管理所还用电子门卫取代了人力,这些都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未来,随着信息化程度提高,南水北调洪泽泵站或能将更多运行人员从倒班的生活中解放出来。”

  结束一周的忙碌,周六一早,贺巴约上三五好友,来到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的沿黄生态廊道慢跑。中午时分,在附近寻一处农家乐,点上一条地道的黄河鲤鱼,大家一起大快朵颐。每到周末,到黄河岸边休闲游玩,已成为贺巴钟爱的放松方式。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复杂多变,都难以动摇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我回来了。”看似轻描淡写的4个字,林孝埈用了四年时间,一千四百多个日夜。

  在调水源头区域划定的340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内,绿意浓浓,湿地、林网一应俱全,这都是工作人员常年维护修复的成果。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江苏扬州水源地还同步实施了治污工程,江都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水源地环保要求,江都全境1332平方公里被分为3个区域,其中禁止开发的红线区达202平方公里,水源地内严禁建设一切非涉水项目。扬州水文水资源勘测机构在输水线路的9大关联河道水体内设置了多个监测站点,动态掌握水质数据。

陈明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