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扫码关注”为何屡禁不止?

来源: 好奇心日报
2024-06-23 15:35:38

  扫码成负担,不扫码寸步难行。对此,有读者或许会感到疑惑,这可不算新闻呀!确实。近年来,相关话题隔三差五见诸报端,批评、呼吁可谓不绝于耳。那辞旧迎新之际,为何还要旧事重提?没办法,乱象未除,报道就得追踪到底,媒体评论也当继续关注、继续呼吁。

  讨论什么呢?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深究。

  第一,究竟为何屡禁不止?答案很简单,利益驱使。小小的二维码,不只是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意味着商业模式的“升级”。它们与利益深度绑定:既可降低人力成本,又可提高营业效率;再往深里看,商家通过扫码强行“圈粉”,采集用户信息,可快速积累用户,进而推送广告、诱导消费、变现流量……换言之,过去付费即走,只是一锤子买卖,如今消费者被商家强行“绑定”,二者变成了一种长线“联系”。这般“玩法”,好处颇多,商家会舍得放下吗?既如此,不动真格不行。加大抽查、暗访力度,进一步畅通侵权投诉渠道——严肃整治相关乱象很有必要。

  第二,是否非禁不可?在很多商家甚至不少消费者看来,自助扫码,多么方便的设计、何其天才的发明,干嘛非得跟它过不去?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才能行动自觉。进一步厘清相关认识,对于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

  先说便捷。技术终究是为人服务的,这是共识。服务,自然要以满足需求为依归。至于是人工还是自助,只是形式问题。取代了人工不意味着高级,用上了科技不等同于创新。如果为了所谓的“高级”,反而拉低了服务质量,必然得不偿失。二维码就是如此。要点餐先扫码,在停车场缴费先扫码,要开发票先扫码,景区买门票先扫码……扫码很方便,但不该是唯一选项。更何况,“强制扫码”经常要用户关注公众号、注册甚至绑定手机,还必须和弹窗广告“斗智斗勇”——没有为麻烦做“减法”,反而做了“加法”,何便之有?

  再说公平。“消费者”是由不同群体组成的。年轻人喜欢线上的便捷,老年人则习惯线下的直接。在消费场景中,一些群体或许是少数,但他们的需求就该被忽视吗?拒绝“不扫码寸步难行”,禁止手机扫码成为“单选题”,并非一件小事,而是事关老年、残障等特殊群体的切身利益。

  最后,再看法律。“强制扫码”表面自愿,实则“强制”,已涉嫌侵犯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强制”关注公众号、过度搜集信息,更是为个人信息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不容。既不便捷又不合理合法 ,不该严管吗

  会议提出,今年广州将优化提升森林质量,改造抚育森林19.7万亩,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22万亩,重点启动北部林区、中部城区、南部沿海区三个市级森林质量提升综合示范片区建设,以及各区示范工程。新增城乡造林绿化1.65万亩,新建立体绿化4万平方米。

  首先,这是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费俊龙、张陆首次漫步太空。出舱作业时间长达7小时,充分考验了全系统保障能力。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首尔2月10日电 (记者 刘旭)韩国政府决定从11日起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赴韩短期签证。

  饮食有讲究

  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 2月8日。这里,是土耳其卡赫拉曼马拉什省埃尔比斯坦地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和改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张成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