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三良”配套奏响科技春耕“进行曲”

来源: 一点资讯
2024-06-20 05:42:50

  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良种、良机、良法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要素。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科技装备已成为粮食连年丰收的重要保障。春管春耕一线,农民辛勤耕耘,农机驰骋沃野,良种、良机、良法配套,广袤田野奏响了科技春耕“进行曲”。

  良种是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随着种业振兴行动扎实推进,目前我国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45%。为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的种业根基,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出了一批优质绿色水稻小麦、耐密宜机收玉米、高油高产大豆、优质短季棉品种。良种播下良法跟上,工厂化育苗在全国多地推广,对稳定早稻面积、提升单产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农业农村部遴选发布精密播种、水肥精准调控等主推技术296项,持续推进全国粮油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全环节、全过程挖掘粮油单产潜力。春管装上“数字引擎”,智慧农业大显身手。促弱控旺、培育壮苗、植保作业……空中无人机、地上摄像头、地下传感器,再加上物联网,在麦田里装上“千里眼”“顺风耳”,会种田已经变身“慧种田”。

  良机是粮食稳产增产的保障。农机给力,种地省力。在春管春耕一线,天上飞的无人机,地上跑的北斗导航翻耕机,都成了种粮好帮手。截至目前,全国装有北斗定位作业终端的农机装备已超过200万台(套)。技术新、装备强,不断优化升级的现代农业机械,为春耕生产提供坚实的装备保障。今春预计全国将有2300多万台(套)拖拉机、耕整地机具、播种机及水稻育插秧机等农机装备投入生产作业。农业农村部在农机方面重点加快高性能播种机推广应用,提高种植密度、确保机播质量,为粮食丰产丰收搭好架子、夯实基础。各地因地制宜,将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作为重点,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2023年以来,通过专项支持开展样机试制和田间试验推广,已有丘陵山地履带式拖拉机、油麦兼用播种机、山地玉米播种机等在四川、贵州等地开展田间实地应用。

  良法是粮食稳产增产的支撑。据测算,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可达10%以上。春管春耕一线,各地促进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把先进适用技术送到种粮农民手中。包村联户服务,农技专家奔忙在春管春耕一线。今年立春以来,全国累计已有近2 5万名农技人员奔赴田间,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等多个省份发布小麦、油菜等各类春管指导意见。依托全国7000余个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围绕小麦抵御春旱、春播注意事项等,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服务10万次,发布农情4.8万条,总浏览量达到100万。农业农村部将紧盯“倒春寒”、春旱、渍涝等灾害,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早落实防御措施。加密病虫监测,分片区分作物分病虫推进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最大限度减轻病虫危害。

  迎着春光,播撒希望。聚集新要素,激发新动能,各地区各部门全力推进春季农业生产,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4,美韩现在似乎是蜜月期,但别忘了,美国可是连韩国总统府都监听的,而且,美国还施压韩企不得填补美光在中国留下的市场份额。韩国的国家利益呢?这对韩国是好事吗?

  经济弱复苏的情况下,TMT为代表的科技成长将是超额收益核心主线。TMT具备了成为未来2-3年投资新主线的所有特征。也就是“基本面见底回升、机构配置低位”的必要条件,“长期逻辑在短期业绩上持续验证”的充分条件。参考历史上2-3年主线短期明显调整的特征,本轮TMT主线的短期明显调整或同样跟随市场调整而调整,也就是宏观因素对整体市场的冲击或是TMT主线最大的风险。

  但2012年,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应急管理专业被取消。河南理工大学应急技术与管理系主任、应急管理部宣教中心应急科普智库专家钱洪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所在学院只能在公共事业管理一级学科下以应急方向继续招生。据报道,有的学校则会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学院下,进行应急管理学科办学。

  为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有效维护公民人格权益和正常网络秩序,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执法、司法实践,制定本意见。

  今年“五一”前夕,国内50多所高校的应急管理相关学院负责人在中国科技会堂,参加了一场学科发展研讨会。这场内部研讨会上,应急管理大学(筹)党委副书记、华北科技学院校长张瑞新提到,目前应急管理学科的培养规模小、院校少、学生少。在“全灾种、大应急”的时代,应急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培养课程、教学等方面都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宏伟向《中国新闻周刊》提到,当前,国内应急管理专业的概念范畴、学科发展的路径和学生培养的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对未来人才需求的预判有待进一步精准,仍需教育部、应急管理部及其他相关部门对学科发展进行顶层规划。

钱运高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