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再次上演回调多路机构资金加仓

原标题:银行股再次上演回调多路机构资金加仓

插插爱爱动态图p,乳交爆乳内射中出-myKfbcFxghoPPf-银行股再次上演回调多路机构资金加仓。

  作者: 亓宁

  随着越来越多银行加入中期分红的队伍,银行股的关注度又有所提升。恰逢存款利率下行周期,正当大家热议“买储蓄不如买银行股”的时候,银行股又上演一场回调戏码。

  去年12月以来,银行股逆势走出一波新行情,中证银行指数涨幅至今已超过20%,直至5月下旬陷入回调。虽然银行股全面破净局面仍未打破,但市场对持续上涨后的未来走势分歧加剧。回顾来看,今年以来中央汇金、券商资管、险资、保险资管、公募基金等机构不断加仓,合计耗资已有数十亿元。

  银行股缘何突然大跌

  对于早间股价大跌,沪农商行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回应称“没有应披未披事项”。回顾来看,沪农商行3月中旬以来涨幅一度超过30%,在上市银行中领涨,直至5月28日进入回调。

  另有机构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长债利率走势的预期、最新披露的息差数据等都是当下市场担忧因素。

  一方面,面对不断走低的中长期国债利率,央行多次公开表态,指出“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同时也受到无风险资产相对缺乏等因素的扰动”。而最近一个月内,央行两次针对国债购买发声,传递出长债收益率持续下行不仅不是“买国债”的好时机,还有可能在必要时“卖国债”的信息。

  从债市走势来看,5月以来,中长期国债收益率整体呈回升态势。此前有权威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从近年市场正常运行情况看,2.5%~3%可能是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合理区间。上述机构人士表示,若长债收益率回升,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银行股的高股息吸引力。

  另一方面,上周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4%,较2023年四季度的1.69%下滑15个基点,再次创下历史新低。净利润同比增速也从2023年的3.2%降至0.7%,下降2.5个百分点。

  其中,大行、股份行、城商行、民营银行、农商行、外资行一季度净息差分别为1.47%、1.62%、1.45%、4.32%、1.72%、1.47%,环比分别下降0.15、0.14、0.12、0.07、0.18、0.1个百分点。

  不过,对于“5·17”房地产新政对银行的影响,市场观点不一。从主流券商观点来看,包括取消全国层面的房贷利率下限等举措,对银行业务“量”和“质”的利好明显大于“价”上的利空,后者影响幅度或在1BP以内。但也有市场人士担忧,存量与增量房贷 利率悬殊,或在短期内加剧部分购房者提前还贷的冲动。

  从股价表现来看,银行板块自5月下旬陷入回调,但在申万一级行业中,银行板块年初至今表现仍靠前,涨幅接近18%,最近5个交易日则跌超3%。

  机构资金加仓动作不断

  短期回调或与银行股股价核心驱动因素变化有关,但在不少机构人士看来,市场利率低位运行、资产荒短期难破局,银行高股息优势与稳健属性依然是各类资金优选。

  加上存款利率持续下行,“买储蓄不如买银行股”的讨论再次升温。从目前股息率来看,虽然避险情绪、股市资产荒助推银行股持续上行,但股息率仍处较优水平。按照最新收盘价计算,42家上市银行中,仍有25家股息率在5%以上,多数在3%以上。同期,国有大行、股份行主流定存年化利率已降至2.6%以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新收于2.31%。

  另从估值来看,银行板块整体估值仍处历史低位,全面破净局面尚未打破。截至周一收盘,42家A股上市银行市净率(PB)均在0.9倍以下,其中有13家PB不足0.5。不过,对于追求银行股高股息率的投资者,此前不少专家提示要多方面考虑,尤其要考虑能否承受股价波动风险。

  不过,广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倪军认为,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续一个季度板块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机会都在减弱。

  (第一财经记者齐琦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张文

  ■张 龙 谢先达 本报记者 邵龙飞<br />/Default.html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伊春南岔区
阅读 ()
推荐阅读
免费获取
今日搜狐热点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