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伊朗袭击以色列,中东局势会否恶化?

来源: 极目新闻
2024-06-07 21:59:22

  中新社北京4月14日电 题:伊朗袭击以色列,中东局势会否恶化?

  作者 肖玉笛

  当地时间13日晚,伊朗向以色列发动报复性打击,为中东复杂局势再蒙上一层阴影,引发全球高度关注。

  据报道,伊朗向以色列发射了170架无人机、30多枚巡航导弹和120多枚弹道导弹。这是伊朗首次从其领土向以色列发动袭击,但并未造成大面积伤亡。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李绍先认为,伊朗此次报复性打击规模较大,且前所未有,也不排除有“表演”成分。伊朗的目的是报复以色列此前空袭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并不寻求事态扩大化。

  李绍先表示,以色列袭击伊朗的大使馆亦属“首次”。对于这种“出格”行为,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表示,伊朗需要发起同等级别甚至更高级别的袭击表达态度,威慑以色列。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伊朗做了大量沟通工作,摸清各方态度。也正是因为这个情况,美方稍早前对相关袭击发出预警。“这是一次多方都做好充足准备的、克制的袭击。”

  宁夏大学学术副校长、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执行院长牛新春也认为,伊朗此次袭击多采用成本较低的无人机,总体损害小,打击面积不是特别大。

  李绍先说,本轮加沙冲突以来,伊朗协调了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叙利亚和伊拉克民兵等方面进行策应和回击以色列。这些情况都是“加沙冲突的外溢”。

  以色列反应至关重要

  《以色列时报》援引一名官员的话说,以色列政府14日经过一上午的局势评估后,未就如何回应伊朗袭击作出决定。以色列的反应变得扑朔迷离。伊朗方面则表示,若以色列对此次袭击进行报复,将对以领土发动更大规模的袭击。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穆罕默德·侯赛因·巴盖里甚至称,美国任何支持以色列的行为都将导致美军基地成为袭击目标。

  牛新春认为,通常来看,伊朗直接袭击以色列势必招致以方强硬反击,但伊朗巧妙地控制了对以 本土造成的伤害,因此以色列的回应具有不确定性。

  李绍先认为,伊以之间的冲突是否会扩大关键在于以色列的反应。目前看来,以色列进行大规模报复的可能性较低。其一,美国总统拜登将拦截了伊朗99%的袭击描述为“胜利”,明确表达不支持以色列反击伊朗的意愿。其二,伊朗表明若以色列回击,将继续打击报复,双方目前的袭击级别已经过高,后续的报复可能直接导致战争。

  中东局势会否恶化?

  李绍先表示,作为加沙冲突外溢的表现,伊朗此次袭击表明加沙地带停火已经迫在眉睫。

  他说,巴以冲突现在已经到了比较关键的时刻,一边是以色列继续进攻加沙,一边是多方协调促成停火协议谈判,美国也在持续向以色列施加压力。今年以来,美国邀请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潜在竞争对手以色列战时内阁成员、前国防部长甘茨,国防部长加兰特和反对派领袖拉皮德访问美国,就是在发出某种“警告”。

  李绍先也指出,目前以色列政府内部意见分裂、民众声音纷繁复杂,想要达成一致意见十分困难。内塔尼亚胡政府要想维持下去,只能进攻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拉法。4月1日以来,以色列做出了空袭伊朗大使馆、打死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哈尼亚的3个儿子等一系列行为。这都表明内塔尼亚胡政府面临着两难的局面:6个月过去了,以色列离最初在加沙地带的目标相去甚远,人质未归、哈马斯未除。

  今天,我向你们提出同样的建议。我们应尽其所能地欢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防止太平洋地区爆发战争。你对北京的访问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机会,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关切和优先事项,并为防止双边关系的任何脱轨设置护栏。

  袁征:在当前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布林肯访华给了双方就一些问题交换看法,以避免造成战略误判、引发更大危机的机会。但我认为,这次访华不太可能推动中美双方达成很大的共识,或者是在一些问题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北京大学评卷点了解到,今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比去年多了7000多份,评卷员共有360人,比去年多了54人,其中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4所高校的有190人,来自北京市教科研、各区县的教研员和中学教师有170人。“今年的评卷阵容比较强大,中学教师和教研员中,特级教师12人,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2人,区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70人。”北京大学评卷点负责人说。

  外交部发言人16日表示,近期一些在华商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多数受访外国企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其中,近六成美国企业对中国经济复苏持积极态度,86%的英国企业对中国市场长期潜力感到乐观,超九成日本企业计划扩大或维持在华业务。当下,我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投资服务保障。中国正以自身的新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不断为世界提供机遇。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布林肯,曾将其毕业论文扩展为一本专著,题为《盟友战盟友:美国、欧洲和西伯利亚管道危机》。他在书中写下了上世纪80年代初,美欧是如何因苏联一条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管道“斗气”的,里根政府又是如何对这个项目进行制裁的。

  李海东认为,美国最大的目的是制造亚太区域内国家间的隔阂、分裂、对立,甚至危机,以凸显美国在该区域不可或缺的所谓领导地位。“美国在布林肯访华前的安排再一次证明,美国并没有真正致力于在亚太地区构建持久的和平和稳定。”他表示,美国的目的极其危险,地区内国家应透彻认清美国这种做法的危害性,从而避免美国把亚太地区带上分裂和对抗的 “贼船”。

李淑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