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口岸今年查验出入境旅客突破200万人次

来源: 山东大众网
2024-06-06 20:52:50

  中新网厦门6月5日电(杨伏山 付佳萍)今年以来,随着出入境政策的调整和一系列免签政策的落地,厦门口岸出入境旅客数量持续攀升。

  官方统计显示,截至6月5日,厦门口岸今年累计查验出入境旅客数量突破200万人次,同比增长近110%,较去年提前3个月突破200万人次“大关”。其中,空港方面,出入境旅客近149万人次;海港方面,厦金“小三通”航线出入境旅客46万余人次;完成“地中海号”邮轮以厦门为母港春季航线14个航次的运营,出入境旅客5.6万余人次。

  今年以来,随着一系列互免签证协定生效,中国与新马泰等多个国家迈入“免签时代”,部分国家和地区也对中国公民实行落地签等便利,许多中国公民利用春节、清明、五一等假期去周边国家旅游、探亲。

  数据显示,中国内地居民经厦门口岸出境仍以前往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主,其中前往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的居前三位,达15万人次。

  厦门边检总站高崎边检站边防检查处处长陈锦来说,厦门口岸业务形态多元,有着丰富的空港国际航线、厦金航线以及国际邮轮航线业务。以高崎国际机场为例,今年以来口岸陆续恢复、加密厦门往返菲律宾、新加坡等国际航线,口岸整体呈现航线密集、航班架次多、上座率高等特点,航班班次的日渐频繁为广大内地居民跨境旅游、探亲等提供了更多选择,出入境客流攀升态势较为明显。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自3月31日全面执行夏秋航季航班计划以来,截至目前,共开通国际(地区)航线25条,其中包含5条地区航线、10条东南亚航线、4条东 亚西亚航线、6条洲际航线。

  随着国际人员互访、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国的“免签”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容。从入境情况来看,今年以来共有17万余人次外国人从厦门口岸入境,同比增长超235%,其中免签入境外国人有6万余人次,约占所有入境外国人的35%。

  除出入境旅客达200万人次外,厦门口岸国际中转业务也保持高增长态势。截至6月5日,24小时直接过境旅客免办边检手续便利措施已惠及超过110个国家(地区)超3.8万余人次,单日中转客流峰值突破500人,在今年同步实施此便利措施的5个新增机场口岸中排名第二。高崎边检站还为1.5万余名入境旅客提供144小时、24小时过境免签服务,便利的政策措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客从厦门口岸过境、中转,有效助力厦门建设更加高效顺畅的对外开放通道。

  随着端午假期临近,厦门口岸出入境客流明显增加。高崎边检站预测,端午期间厦门口岸出入境旅客预计将达4.2万人次,日均客流量1.2万人次左右。(完)

  因为类似的原因,部分专升本的学生在学校中也会遭到一些偏见。“地方性的本二院校,他们的生源都是经过高考录取进来的,分数远远超过专科的分数线,他们会戴着有色眼镜,认为专科上去的学生是不行的。”蔡炳育说。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栋梁:实习是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实习期间,学生能够进入到真实工作环境,了解更多具体职业要求,缩减“真实职场”与“理想职场”的心理差距;能够了解自身职业兴趣、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帮助学生更好规划职业发展;还能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的知识,为未来做足准备。

  31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博鳌亚洲论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很多国家对美元的态度发生改变,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美国将美元和国际支付体系“武器化”。除了美国的盟国之外,很多国家的风险溢价上升。

  据了解,武汉大学与30所台湾高校、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与24所高校开展学生交换,2017年以来与台湾高校师生往来累计逾1500人次,“桥·梦想”两岸青年交流营举办活动30余场,吸引500余名台湾师生来校进行学术研讨、文化参访。

  一是人生态度的契合,即个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是否与工作要求、标准保持一致,特别是个人价值能否在工作中得到实现,个人能否在工作中有精神上的收获感与满足感。二是发展预期的契合,应从长远角度审视工作的意义,注重个人成长性,尤其是自己能否从初次就业中认识社会、积累经验、提升自我,从而实现真正成长。三是互动环境的契合,重点衡量自己的性格、处事方式能否适应所选择的行业、单位、平台、团队,良好的人际互动与环境将使得工作事半功倍。四是生存需要的契合,也就是个人短期内看重哪些物质回报,究竟是争取更高的工资,还是注重职业的隐性福利,如住房、保险、假期等等,关键还是要认清个人的潜在付出与工作的实际价值,列出优先级,切忌贪多,做好权衡取舍。

  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教授许涛:尽管当前经济形势持续好转,但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尤其是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再破历史新高。而与此同时,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74万人,录取率不超过20%,超过300万考研学子落榜。在“就业难”和“考研难”的双重压力下,如何选择成为他们不得不直面的挑战。

崔学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