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生态法治暨司法保护教育实践基地正式启用

来源: 楚天都市报
2024-05-24 07:57:27

  中新网重庆5月23日电(梁钦卿 李可怡)23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生态法治暨司法保护教育实践基地(下称“实践基地”)在重庆江津揭牌并启用。

  该实践基地由重庆市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江津区林业局与江津区人民法院联合共建,占地约200平方米。基地相邻江段属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范围,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密集,且自然环境适宜培育长江濒危植物。

  实践基地主要分为生态法治和教育实践两大板块,展厅内陈列了重庆环资审判成果、重要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包括图文展示、3D动漫体验、模拟法庭、渔具及标本展示等。自2024年初试运行以来,实践基地已接待市内外50多家单位。

  据了解,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跨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三省一市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2年5月,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收容救护中心正式启用,两年多来,重庆收容救护中心积极实施收容救护包括长江鲟在内的珍稀特有鱼类1.1万余尾,并开展法治宣传。

  “实践基地将与重庆收容救护中心配合使用、水陆互补,有效增强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江津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揭诚渝表示,实践基地的正式启用,标志着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取得的又一成果,将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法治教育、保护体验、成果展示、理念传播等重要作用,保护长江的“一江碧水”。

  揭牌仪式当天,20余名小学生成为实践基地启用后的首批体验官。在模拟法庭内,学生们扮演审判人员、公诉人、被告人等角色,开展了一场关于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的刑事审判模拟。模拟法庭结束后,学生们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在长江边亲身体验了人工鱼巢的拆除工作。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姜玲表示,接下来实践基地将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法治教育的作用,通过开展模拟法庭等形式,以“零距离沉浸式”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开展普法教育,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维护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 境。(完)

  最大的因素是过去三年收入减少,家庭财富不足;第二方面是部分人对经济发展、收入增长、就业形势的信心不足;此外,受访者还担心医疗、教育等民生支出压力大,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信心。

  学生还要超越学科限制开展活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在颠覆传统的就业市场的同时,也创造了全新的工作机会,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将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不论是考研还是就业,都要超越学科专业的限制,发现、发掘自己真正的潜能,跟随自己的热情和兴趣,而不是被暂时的“热点”“热门”所局限。换言之,在专业的选择和学习上,眼光要超越“独木”,看见成片“树林”,不屈从于短期潮流,更不要在“内卷”中把自己封闭在单一知识的牢笼中而成为与社会和时代脱节的“隐士”,而要通过跨学科学习的方式拓展思维、知识和能力的边界,优先学习那些具有生活价值的东西,在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驱动下,为未知而学、为未来而学,从而赢得未来的职场竞争。

  “几个人做个网站,或者就依靠第三方的平台,就能卖货。当这样的商家数量越来越多,大批发商的份额当然就会减少,依然还会有人找他们订货,但他们会发现自己的订单越来越小,时效越来越快,利润越来越低,生意就越做越难受。”叶志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赵小卓说:“我们的军事行动针对的就是‘台独’,就像紧箍咒,‘台独’势力每跳一次,我们就给紧一次,直到把‘台独’彻底扼杀掉。打个比方像给他戴个手铐,每动一下手铐就会紧一下,因为螺扣是朝一个方向转的,直到他彻底动不了为止。”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年龄层普遍移至95后、00后,这一群体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愈发显露出“原子化”社会形态的特点,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加注重教育与就业的匹配度、个人精神需求的满足度、亲密关系的融洽度等,这些都不是一份简单的薪酬所能衡量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此次马克龙访华,有20多位文化界人士随团访问。以国事访问为契机,为中法文化交流按下“快进键”。马克龙就表示,明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将举办一系列文化旅游交流活动。

蔡宜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