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峡论坛)原创话剧《共饮一江水》上演 两岸同胞忆通水话亲情

来源: 证券时报
2024-06-16 06:04:44

  中新社厦门6月15日电 题:原创话剧《共饮一江水》上演 两岸同胞忆通水话亲情

  中新社记者 闫旭

  金门缺少水资源,1993年遭遇百日大旱,希望从福建沿海引水的呼声得到大陆回应:“福建愿意帮助金门民众解决用水难题。”一时间,关于供水的新闻在台湾激起千层浪。此后,两岸通水进行了一场跨越23年的“马拉松”……

  6月14日晚,原创话剧《共饮一江水》在厦门沧江剧院上演,重温了上述内容。该话剧正是根据福建沿海向金门供水工程的真实事件改编,通过讲述供水工程中的关键事件,生动演绎两岸同胞同心协力、百折不挠、水乳交融的故事。

  在同时举行的第十六届海峡论坛·“共饮一江水·共话桑梓情”文化交流活动上,福建沿海向金门供水工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及金门乡亲代表,通过各自的讲述,表达两岸同胞对融合发展的企盼、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2018年8月5日,福建沿海向金门供水工程通水,穿过2 8公里长的海底管道,晋江水流到金门。福建省金门同胞联谊会会长陈呈,在通水现场见证了这个两岸“共饮一江水”愿景成真的时刻。

  “我想海内外每一位金门人都难以按捺内心的激动与喜悦。”陈呈说,供水管道所传递的不仅是源源不断的甘甜泉水,更是两岸同胞之间绵绵延续的骨肉亲情和“两岸一家亲”的深情厚谊。“通过观看《共饮一江水》话剧,可以一起重温这段同胞情谊、水乳交融的两岸融合佳话。”

  对于金门的缺水,金门县原县长李炷烽有深刻的记忆:1963年,金门大旱,八个多月没下雨,就读小学二年级的他穿着拖鞋,从金门岛的西北角走到东南角的城隍庙求雨,里面早已跪满了人;1994年,金门又发生严重缺水现象,当时他在金门高级职业学校任教,学校对面是金门最大的人工湖,已完全干涸变成“跑马场”。

  因而,李炷烽当上县长后,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金门寻找水源”,为此他走遍福建沿海。福建沿海向金门供水的路走了23年,李炷烽全程参与。

  “晋江水道终成渠,两岸同饮乐悠悠。”李炷烽说,如果不是大陆基于骨肉之情、同胞之爱,积极寻求突破,就没有金门无用水之忧的今天。

  福建水投集团晋金供水有限公司总经理洪佳兴亦是福建沿海向金门供水工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在他看来,23年的通水路,两岸民众也走过了从“交涉”到“交心”、从“水通”到“心通”的不平凡历程。

  截至目前,福建晋江向金门供水已安全运行超过2100天,水量达到3400万吨,平均日供水量从最初的0.9万吨增至到2万吨,占金门水厂用水量的73%左右……洪佳兴援引这组数据说道,他们每天进行水管检测、设备检修,24小时值班值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保障金门用水。(完)

  1月21日,农历除夕,居住在青海省西宁市的台商陈志明正在家中挂“福”字、放鞭炮,妻子和姐姐轮番掌勺,制作台湾、青海特色美食,祖孙三代五口欢度春节。

  2022年9月5日泸定6.8级地震发生时,泸定湾东水电站职工甘宇和罗永一起排险救人。二人避免河水漫过大坝冲毁下游村庄,却错过了最佳撤离时间。体力不支的甘宇在逃生过程中失联17天,但搜救甘宇的行动一刻也未停止。9月21日清晨,全身多处骨折的甘宇在石棉县王岗坪乡被当地村民找到时,憔悴不堪的他瘦到了110斤。

  老达保是拉祜族歌舞保留最多和拉祜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在村寨,女人们跳摆舞,男人们则会吹芦笙、跳芦笙舞。笙歌阵阵回荡在村落里,仔细一看,一位老人正带着几个小孩,吹响了芦笙跳起舞。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咋都这么熟?“咱做农家乐,就得有人情味。”张叔笑道,今年春节,游客多、家庭多,惦记着大家在外过年,他决定免费给大家提供一顿年夜饭。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22/5/14671723009889621261.jpg" alt="" />

  冰面上,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映入眼帘,成百上千只野鸭等候鸟起起落落,蹁跹飞翔。

刘雅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