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两岸之“融”,关键在“通”

来源: 看看新闻网网
2024-06-03 07:01:12

  中新社北京12月15日电 题:两岸之“融”,关键在“通”

  中新社记者 容海升

  今年12月15日,适逢两岸双向“三通”全面启动15周年。15年过去,双向“三通”促进两岸人流、物流、资金流往来,形成“一日生活圈”,极大便利民众出行,广大台湾同胞尤其从中受益。

  即便七年多以来,因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遭到破坏,但两岸关系能融尽融、大陆持续推进应通尽通的趋势和步伐未曾停止。双向“三通”15周年的历史意涵,观照两岸关系未来,至少提供了三点启示。

  其一,只有回到“九二共识”,“三通”外溢效应才能不断扩大。

  实现双向“三通”的基础在于两岸承认体现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双方在八年内签署了包括《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在内的23项协议,开创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大交流、大交往、大合作局面。

  今年12月,新一批台东县番荔枝业者通过注册登记,台湾番荔枝恢复输入大陆。这再次证明, 只要坚持“九二共识”,合作往来符合相关规定,大陆愿与台湾有关方面共同推动为岛内基层民众谋利造福的各项事宜。

  其二,交流合作越深入,两岸关系发展前景越广阔。

  当前,台湾经济面临繁荣与衰退两种前景的选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台湾经济的繁荣有着必然联系。作为外向型经济体,台湾天然地需要对外开放、产业整合。两岸关系好与坏、交流合作深与浅,决定台湾能否进行产业整合。

  不可否认,两岸当前在诸多议题上存在分歧,亟需交流合作向更多领域、更深层次拓展,进一步使更多两岸民众尤其是台湾民众享受和平发展成果。

  其三,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是解决台湾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

  两岸之“融”,关键在“通”。即使两岸交流在一段时间里受到阻力,大陆也从未停止提升两岸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的“应通尽通”脚步。特别是,作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福建在两岸融合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些新方法、新路径。

  “以通”“以惠”“以情”促融,给予两岸合作前景极大的想象空间。大陆于今年9月出台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最新文件,相关落地举措随之而来。

  “《中国奇谭》非常棒,我觉得深厚文化底蕴、现代化表达方式、工业化生产能力,加上好的故事,就是文创爆款作品的‘流量密码’。”上海米哈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伟直言自己对《中国奇谭》的喜爱。同时,他又言简意赅地说出了这部“神作”迅速“出圈”的内生动因,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br />

  春运归途,郑州东站,是中国最繁忙的高铁站之一。

  今年,有50多位老人在福利院过年。“我们提前为老人们选购了棉服、棉鞋,一个星期前筹备除夕年夜饭,今天还为老人组织了联欢会、与家人视频连线活动。”福利院副院长卢旭军说,“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从我们福利院来讲,眼下就是从吃好一顿团圆饭、过好一个喜庆年开始做起。”

  待张小东正式出任中行副行长后,该行将形成由行长刘金,副行长王纬、林景臻、张小东构成的“一正三副”的管理格局。而张小东为目前其中唯一一位“70后”行长,其余多名高管均为“60后”。

<strong>  博物馆借数字藏品出圈</strong>

  “春节假期我打算带妻子、儿子和女儿一起去泉州,在那里的一个庙拜一拜。为什么跑那么远?因为三四年前我在那里许过愿,希望我儿子考上好大学,如今要去还愿。另一方面,趁阖家团圆的机会,与家人一同领略大好河山。”许文骏坦言。

黄柏俊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