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媒体解锁浙江老街里的“潮”玩法

来源: 格隆汇
2024-06-19 16:39:44

  中新网杭州6月19日电 (曹丹)“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上个月,我创作的《燃烧的向日葵》《情深东西》两件熔铜雕塑作品在法国巴黎展出,通过艺术展览的形式推动两国文化交流。”18日,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在浙江杭州的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内向大家介绍。

  当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杭州行”采访活动走进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在南宋都城临安城遗址的中心位置,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解锁传统文化“国际范”新玩法。

  一座清河坊,半部杭州史。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是杭州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街之一。街区内现有铜雕技艺、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3项,“中华老字号”企业30余家,杭州文保和历保建筑40余处。

  作为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朱炳仁在传承铜雕技艺的同时,发明了叠镶铜建筑工艺,提升了铜建筑的承重力;独创了熔铜艺术,用自然流淌的熔铜创作出一件件不可复制的艺术品。

  “这件《燃烧的向日葵》作品是通过熔铜艺术手法对梵高代表作《向日葵》进行大胆创新,立体的作品让向日葵更具鲜活的生命力。”朱炳仁介绍,熔铜艺术是将铜倒入坩埚熔化,在上千摄氏度的熔炼下变成液体,加入一定介质后,制成熔铜作品。

  “熔铜作品不仅能与中国名画《千里江山图》相结合,也能将中国非遗技艺与西方经典油画作品相‘融合’,创作出中西文化交融下的作品,非常震撼。”加拿大天时传媒副主任周天浩一边用手机拍摄一边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潮”不仅体现在作品,还“潮”在愿意走近年轻人,玩出营销新花样。

  “我们借助‘旅游+’方式,推出‘跟着朱炳仁游杭州’文旅路线,带着大家走进朱炳仁先生铸造的雷峰塔、杭州国家版本馆、杭州德寿宫中的铜建筑和铜工程,将艺术作品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让传统技艺被更多人年轻人看见。”杭州朱炳仁铜艺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铜雕技艺开设旅游路线、胡庆余堂将人参冲进咖啡、方回春堂取首乌藤制入香薰蜡烛……如今,街区内越来越多中华老字号打破“次元壁”,跨界打造年轻人青睐的“潮”品牌。

  “街区内的很多年轻元素激活了老街的传统文化,让老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吸引海内外游客反复前往。”意大利《欧华时报》社长吴敏希望,借助海外华文媒体平台,让越来越多具有“国际范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世界看见。

  据悉,2024海外华文媒体杭州行采访活动于6月18日至21日举行,20多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将赴杭州上城区、余杭区、富阳区进行集体采 风活动。活动由杭州市委统战部(侨办)、杭州市侨联主办。(完)

  <strong>【出处】</strong>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普吉岛位于泰国南部,周边拥有30多个离岛,是泰国最大也是开发最早的海岛,因为拥有众多天然的美丽海滩和椰林,被誉为“安达曼群岛的明珠”,深受世界各地游客青睐。

  “在这里工作,包吃包住,吃的是家乡菜,不少同事都来自家乡新疆,都让我感到和家一样的温暖。”木合提告诉<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记者,她当年在网上看到招聘后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在耶里夏丽一干就是五年多,这份工作让她越来越自信,“刚来上海时候我还很害羞,连普通话都说不流利,现在我早就融入了上海的生活,也爱上了这座城市。”

  4年多来,王毅是与记者通话次数最多的几个人之一。“在家吗,一会儿有个你的件儿要派送”“快递放你门口了,注意查收”“退件挂门上就行,我马上过来取”……虽然话总是来来回回这么几句,但王毅的责任心却深深印刻在记者心中。

  当地居民十分热情好客。在斯里兰卡攀爬狮子岩的时候,路边很多当地居民、学生,以及欧美、日本的游客,看到林靖他们都会用中文说“你好”。“作为当时唯一的中国人,我们其实是蛮骄傲的,感觉他们对中国的印象都非常好,对我们也非常友好。那一刻,确实有一种‘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的感觉。”她说。

  三里屯太古里

刘淑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