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马识途:封笔不停笔 逍遥知天命

来源: 山西新闻网
2024-06-15 18:01:14

  【科教文卫】追忆马识途:封笔不停笔 逍遥 知天命

  中新社成都3月29日电 题:追忆马识途:封笔不停笔 逍遥知天命

  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岳依桐

  “回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认为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才是创新,但马老反过来向中国民间文学学习,他的《夜谭十记》就有中国古典小说的韵味。”28日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赶到成都市殡仪馆为马识途送别。

  28日19时25分,革命家、作家、书法家马识途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109周岁。面对老友的溘然长逝,阿来言语中满是不舍和感伤。

  殡仪馆外,月色下,阿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沉默良久。他说,自己学生时代就读过马老的《找红军》,他是一位不断创新、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创作养分的作家。虽是相差40多岁的忘年交,但阿来与马识途默契颇深。2020年6月,《夜谭续记》出版后,马识途宣布封笔。一个月后,阿来前去看望老友,经过一番畅谈,他笑称马老肯定是“封笔不停笔”。果然,在次年3月阿来再访时,发现马老封笔后的新书——《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即将出版。

  和大部分在青年时期达到创作高峰的作家不同,马识途在步入晚年后愈发充满创作激情。20世纪80年代,他完成《夜谭十记》,其中《盗官记》被改编为电影《让子弹飞》而广为人知。在年满100岁后,马识途又创作了《夜谭续记》《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等多部佳作。

  这位在风雨泥泞里跋涉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曾在《八十自叙》中感叹:“最后的日子将要到来,我还有许多的事要做,许多的作品要写”;在《九十自誓》中表示:“我的信条是:永不放弃!即使是倒在书桌旁”;在《百岁感言》中自谦:“没有称心如意的传世之作”“没有终身成就,只有终生遗憾”。

  对于文艺界而言,马老留下了如同明灯般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家蒋蓝回忆,自己10多岁的时候曾在自贡的一个小商店购买了马识途的作品《清江壮歌》。“马老的作品打破了当时文学上所存在的公式化问题,对我们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影响深远。”蒋蓝希望四川作家在马老的希望之火引导下,写出更多力作,不辜负这个时代。

  “2021年第一次见到马老,他正坐在书桌前认真地看着书,偶尔还会拿起旁边的放大镜,谈起他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经历,声如洪钟,中气十足。”谈及编辑《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往事,该书责任编辑蔡林君红了眼眶。她说,马老在完成此书过程中曾两次住院,但每次一出院就忘我地进入写作状态,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后期校稿时,马识途对于编辑提出的近100个疑问,用笔在书稿上一一批注,字迹工整,每个问题都给出了详细解答。

  作为长寿作家,马识途曾多次撰文分享长寿秘诀。他将自己的长寿之道归于“五得”:“吃得、睡得、走得、写得、受得”,并将“知天命、乐逍遥”写入《长寿三字诀》。

  “马老所说的天命就是‘自然规律’的意思,我觉得马老像是一本书,用他的生活态度,教我们以怎样的豁达来面对未知的人生。”成都诗婢家美术馆馆长赵文溱说,马老书法展的义卖所得,全部用于资助寒门学子。马识途的一生,都乐天知命,以“不悔”立心,如同他的书斋名“未悔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完)

  开始仪式上,柬埔寨王家军总司令部班索克伟杰少将表示,中柬两军共同组织此次演习,是中柬两国在联合国框架下人道主义救援、联合医疗救治、伤员立体后送等方面军事卫勤交流合作的生动实践。中方医疗队队长张毅上校表示,“和平天使”医疗队为中柬传统友谊、两军卫勤事业发展和未来的光明前景而来,将与柬方官兵紧密协作,共享机遇、共赢未来,打开两军合作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针对解放军在台海周边活动,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8日回应时强调“这不是一个外交问题”,“我要告诉你的是,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存在所谓‘海峡中线’。”

  此后,财政部又多次提出,适时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修法,合理扩大纳入综合征税的所得范围,完善专项附加扣除项目,优化税率结构等。

  7,西单东南角的“幸福之路”花坛顶高9米,以中欧班列、货轮以及海豚为主景,寓意共同把“一带一路”这条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铺得更宽更远。

  我一下子认出了它,因为我在大英博物馆1926年出版的古代宝石和浮雕目录中看到过它。即便如此,我也没有怀疑卖家或认为他本人就是小偷,我仍认为他从祖父那里继承了这些遗产,我查到的关于这个故事的所有细节似乎都说得通。所以我想,虽然这件碎片显然来自大英博物馆,但失窃事件可能发生在70年前,发生在他祖父去世之前。

  在宋玮管理的社区居民中,有人做完体检第一件事,就是来找她解读,问她下一步去哪里做检查、需要做哪些检查;有人在三甲医院看完了专科,专科医生给出了手术方案,还会特地跑来看她,问她是不是值得去做这一场手术,术后需要注意什么,“社区病人都知道,很多疾病,并不可能通过1-2次的门诊就可以解决,需要得到全病程的管理,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这种理念已经深入社区居民的内心,也让我们之间的信任感更强,相处起来更加愉快。”

黄冠伶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