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公卫专家热议:新冠疫情过后仍需关注应对大流行

来源: 砍柴网
2024-06-18 23:24:19

  第三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4日至5日在清华大学举行,聚焦“大流行应对与挑战”主题。多位中外与会专家学者、卫健部门官员、国际组织负责人表示,新冠大流行虽已过去,但人类仍需做好准备以应对未来可能再次出现的疫情大流行。

  “大流行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凸显了我们的脆弱和缺点。”世界卫生健康论坛主席、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创始院长、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陈冯富珍指出,从大流行的防范角度看,新冠疫情令人们发现,很多国家都没有做好应对如此严重的全球健康危机的准备。

  “新冠只是在疾病的‘全景图’上又增加了一个。”全球公共卫生非营利组织“决心工程”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前主任费和平(Tom Frieden)表示,无论是新冠病毒新的变种,还是新的病毒、细菌,人类都必须为了未来做好准备。

  多位与会专家表示,只有国际社会协同抗疫、强化防范准备,才能更加平稳地度过可能出现的下一场大流行,将各种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回顾新冠疫情这几年的经验时,我们会发现提出的政策和建议都有重复性。”哈维·芬伯格说,每一次公共卫生 危机都暴露了短板不足,包括需要更多的物资、更快的应急体系、更好的信息系统、做好监测追踪和预防等等。之所以每次大流行都遇到了相同问题,核心原因是缺乏足够的意愿

  今年9月,联合国大流行病预防、防范和应对高级别会议通过了一项政治宣言,呼吁各国团结互助,发挥高层政治领导的作用,共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大流行。

  “政策决心是我们的第一道防线,要勇敢、快速地采取行动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陈冯富珍表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持和长期战略,“不仅像‘冲刺’,更是一个‘马拉松’”。

  本周早些时候,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全球发展总裁克里斯·伊莱亚斯(Chris Elias)在日内瓦参加了全球备灾监测委员会(GPMB)最新报告的发布会。他介绍说,今年的报告指出,全球应对潜在流行病的能力仍然不足,需要大量的工作使大流行病的预防和应对达到所需要的水平。

  “直截了当地说,我们缺乏真正防范大流行病所需要的坚实基础,”克里斯·伊莱亚斯说,“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信任。”

  有观点认为,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全球挑战层出不穷,“信任赤字”有增无减,国际公共卫生合作也面临更艰难的局面。

  香港大学副校长宫鹏谈到了“行星健康”的概念,他认为,人类需要抱有这样的全球观,仅靠某一个行业领域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全人类共同努力。“我们必须打破隔阂,共同合作,才能解决大流行和其他的全球性问题。”

  药厂最首要面临的挑战是“产能调整”,李津认为,“可以持续生产的生产线上入手,通过增加人力扩大生产能力来做好供应的保障。”但调整产能不是那么简单,需要从上至下全链条的协同调整,目前人力调配遇到了很大的难题,“药物生产线上的工人感染了不少”。

  不少学术研究表明,常规献血与免疫功能并无直接关联。马军则表示,有关部门也可拿出更具体的方案,“通过几个献血样本就可以看出细胞功能是否受到影响。影不影响抗体的产生,也很快能查出来”。

  正当这些业主准备办理接房、装修之际,一则《关于石牌岭机电研究设计院片项目暂停接房通知》(下称《暂停接房通知》)贴在了龙湖天玺1、2、4号楼的公共区域显著位置。

  2018年年底,当媒体记者第一次找到张富清时,他一口拒绝了采访要求。在他心里,战斗经历和工作经历“只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革命军人该做的事情”。

  奥密克戎感染率上升后,“宝鹃嗓”“刀片喉”“水泥鼻”等等自我调侃也流行于网上。但想一想2019年至2020年的寒冬,当致命病毒在武汉被发现的时候,情况又是怎样的?当时有人有空调侃吗?

  在这期间,外面越来越多朋友被感染,她在朋友圈看到,有人高烧到39℃,也只能独自挨过。自己表弟一岁多的孩子也感染了,买不到药,半夜两三点发消息求助。

陈惠雯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