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调研开始侧重机器人方向,部分概念股前十大流通股东暂无公募身影

来源: 中国小康网
2024-06-14 16:37:05

  Wind统计显示,本周以来,共有13家工业机械类企业被机构调研,其中绝大多数主营业务与机器人、数控机床等研发制造相关。

  基金调研开始侧重机器人方向

  6月14日,机器人概念股早盘回调明显,但仍是近期A股为数不多的具有持续性的题材之一。

  也是从本周开始,机构调研的公司统计当中,基金对于机器人方向的关注明显增多。

  Wind统计显示,从本周开始,机构调研次数居前的上市公司所在行业较此前有所不同,相较于之前的半导体、医药等重点,本周开始明显转向机器人板块,一众工业机械行业内公司被多家基金公司所调研。

  以创世纪为例,截至6月14日,周内已经吸引76家机构调研,其中有16家基金公司,该公司是一家集数控机床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机构调研关注的重点在于机床应用于新能源领域的拓展以及产品在外海拓展的情况等。

  需指出的是,所谓机器人产业并非完全狭义的人形机器人等,类似数控机床、机械手臂以及工业4.0的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均属于机器人的范畴。而这也是机构在最近一段时间密集调研的方向。

  另一家像凯尔达,本周已被35家机构调研,其中包括7家基金公司。这是一家在工业焊接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的公司,也是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从机构调研内容来看,关注于公司所投资外部公司在加强AI与力学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的互补优势等。

  股价反弹明显,有的前十大流通股东暂无公募

  不仅机构调研积极,市场的做多资金也态度鲜明,对机器人概念较为青睐。特别是前期高分红板块回调明显之后,市场板块轮动频繁,持续性题材稀缺,除半导体外,机器人板块被很多资金扎堆布局。

  这也与近期AI部分题材活跃有所呼应,一众侧重人工智能方向的科技类ETF涨幅明显,像人工智能ETF(159819.SZ)、云50ETF(560660.SH)、软件30ETF(562930.SH)等ETF的表现近期较为活跃。

  值得关注的是,上市公司被机构调研往往被认为是价值发现的开端,很多具有投资潜力的个股或就此被机构资金青睐。而从现阶段被调研的相关个股来看,很多企业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在一季度末时已经环比有所下降,有的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暂无公募基金身影。

  以凯尔达为例,Wind统计显示,公司一季度机构持股占比已经下降至30.71%,已是从去年三季报开始第三个季度出现下降;创世纪也类似,今年一季度机构持股占比仅为14.78%,较去年底18.60%下降明显,且该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暂无公募基金身影。

  与此同时,泛科技类的主被动公募基金依然在不断上新的过程 ,尽管募资难度不小,但关注科技投资甚至专注于人工智能投资的主题基金、ETF数量仍然很多。尽管机构配置的参考因素众多,但就部分业绩增长稳定且具有技术优势的公司来说,未来仍然有望得到更多资金的加持。

责任编辑:何松琳

  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贸易动能趋缓背景下,中国积极扩大开放,向全球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发挥了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稳定器”的作用。贸易数据被视作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从2020年的32.16万亿元,到2021年的39.1万亿元,再到2022年货物贸易总额达到42.07万亿元,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持续增加,出口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全球市场充满不确定性,中国凭借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继续成为全球投资兴业的热土。2022年前11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1561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9.9%,已经超过2021年全年,创了历史新高。以德国宝马集团为例,2022年第三季度该公司净利润31.75亿欧元,同比增长22.9%。在欧洲市场销量下降11.1%的情况下,宝马在中国市场销量逆势增长5.7%。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市场的出色表现是宝马盈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疫情防控期间,不少跨国公司在华业务好于其在本国的发展。西门子、巴斯夫、博世等8家德国大型跨国企业首席执行官去年11月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联合撰文指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同时也是最具活力的市场,德国企业在华发展对于德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表示,巨大的消费市场、高效的生产力、优质的人才储备、完整的产业集群、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决定了中国依然是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布局的重点地区之一。

  “农民转型乡村主播的最大优势是真实。”肖晓花以家里种的青脆李为例解释道,“从冬天剪枝条、翻地,到春节后施农家肥,再到李子开花、授粉、泡水,网友亲眼看着李子的生长、结果,自然会信赖李子的品质。”

  半年轮值期结束后,医院领导希望牛国栋继续留下,他几乎没有犹豫地回答,“我愿意。”

  <strong>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strong>

  <strong>“两岸本就是同根同源的”</strong>

  四、在能源领域,探讨就加强核能发电和液化天然气(LNG)等达成共识。

陈雅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